创新制度体系,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政府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企业数字资产安全可信流转和政务协作服务平台。以“证照分离”全覆盖先行先试为突破口,进一步梳理省级权限事项和政策清单,并依托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探索政务服务片区联动审批机制,建立商事服务双向异地办理机制,打通“一窗受理”地域限制,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向全市乃至全省延伸。将现有政策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昆明片区配套政策,营造“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和“流程最简、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审批服务模式。建立企业诉求直接通道。整合社会专业服务资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化、专业化服务,解决社会难点痛点问题。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优化税收服务流程,推进税务备案电子化,创新推出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服务举措。
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全链条贯通、全生命周期跟踪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闭环。密切同海关、检疫、金融等部门机构的联系协作,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推动通关一体化、“先出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措施落地,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综合水平。科学运用协同监管、精准监管、分类监管、动态监管等现代监管理念和手段,探索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积分服务制和营商环境“红黑榜”制度,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到数据库再到信用评价中心的闭环运转,营造“奖优罚劣”的生产经营环境,为行政审批提供数据支撑。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做法,研究构建司法保障体系及权益保护机制,酝酿设立商事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制定商事纠纷仲裁调解规则等,营造法治化环境,筑起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网”。
坚持先行先试,加大对昆明片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赋予片区先行先试改革优先权。鼓励昆明片区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上先行先试,及时将片区内企业对制度创新的新需求纳入试点任务范围。以制度创新促进动力变革、以管理创新促进质量变革、以服务创新促进效率变革,实现创新红利最大化,打造省会城市改革开放战略新高地。
统筹财力支持片区建设。片区产生的新增市以下地方收入,5年内全部用于片区建设。设立片区专项发展资金,用于产业扶持、创新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符合片区发展定位的新设立的现代服务业(含国际贸易)和新兴制造业企业,按营业收入分档进行奖励。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用地计划向片区倾斜,对引进的符合片区产业规划的项目,可以根据用地需求,允许多宗不同性质用地搭配出让,并附带产业条件,结构式、组团式、单元化科学供地。鼓励产业(除房地产外)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方式供应。探索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提升集约化用地水平,对符合片区产业功能的项目,容积率可进一步提高,探索实行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引导科技研发、企业总部管理等创新功能加快集聚。
创新投融资体制。创办“零费区”,对符合片区发展定位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企业,除国家、省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可免征市级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片区布局,探索搭建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培育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推广“政银保评” 四位一体、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探索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允许片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相关规定为境外机构办理人民币衍生产品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