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10期 >> 正文
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融入合作社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4日 11:57:04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云南省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以合作社为抓手和支撑,以围绕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加合作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的路子。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贫困群众参与意识

  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首要的是要有贫困群众参与。目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贫困群众参与合作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针对此问题,云南省提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首要问题是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脱贫、精神上鼓劲,要充分唤醒贫困群众进取意识、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进一步坚定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决心,激发勇气斗志。

  增强贫困群众的进取意识。云南省在开展“志智”双扶的同时,更加注重示范带动,激发动力提动能。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在“扶智”上发力。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农民大讲堂”。各地区不断创新扶贫可持续模式,因地因人制宜精准扶贫扶智。昆明市“三讲三评”讲评互动激发动力提升成效、施甸县木老元乡“评星定级”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通海县河西社区“家庭道德评议会”促进文明新风尚。二是强化榜样示范,在“扶志”上使劲。从强化典型引领、推进移风易俗、规范村规民约等方面着力,引导贫困群众自强自立,依靠勤劳脱贫致富。全省涌现出罗平县“爱心超市”、西畴县“五分钱”工程、昆明市“三讲三评”、临沧市“村史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小喇叭”工程、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六小”创新做法,以及盈江县杨恒荣、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杨继方等一批脱贫光荣户示范带动,进一步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和战胜贫困的勇气斗志。

  增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贫困群众是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一是让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在合作社成立、经营模式、产业选择、生产管理等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让贫困群众全程参与其中,与贫困群众共建共管,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云龙县丰农公司实施“共建共管+入股分红”“集体经济+共建共管”等模式带动帮扶贫困户,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群众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公司发展的目标。二是完善相关奖励激励机制。制定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依法兴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带动贫困户利用当地产业优势发展生产,对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明显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宁洱县整合各类产业扶贫资金,实行“311”产业扶贫精准模式。对带动脱贫成效突出的企业、合作社和发展好的贫困户给予3000元、1000元、1000元的奖励或贴息。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动态管理、群众评议和核查退出机制,强化产业扶贫进行量化考核。富源县营上镇福海佳园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探索建立积分管理机制,对200亩软籽石榴和温氏扶贫养殖项目收益实行积分制分红,量化考核致富增收、家庭和睦、环境卫生、邻里和谐、小区管理等内容,群众凭积分分红,消除“等、靠、要”等不良习气。

  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云南省在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劳务输出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培育贫困群众市场参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意识。永德县小勐统镇通过兴办合作社,发展网格化田园经济,使贫困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实现180余人就业,带动150余人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搭上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的“顺风车”而脱贫致富,并分享市场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市场意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