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之路更加坚实,动能强劲。70年来,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的开展的单一性生态建设到确立生态立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再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下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云南绿色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坚定,发展新动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在农业保障性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生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云南注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可持续性,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较早提出和实践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根据自身生态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下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优化国土空间和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红线。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打造好“绿色能源”牌,着力发挥能源支柱产业的优势。依托生态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作山地牧业、山地林业、林下经济等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和延长产业链,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融合生态、气候、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民族文化旅游,彩云之南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通过全力打造“三张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支撑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云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绿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云南正努力实现绿色崛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覆盖宽广,更加稳固。70年来,从早期不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探索到形成体系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渐开展、森林云南建设与高原湖泊治理不断深化,再到系统性、全局性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云南实现了生态建设的伟大跨越,山川更加壮丽,江河湖泊更加清澜,土地更加肥沃,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西南门户坚如磐石。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肩负着区域、国家乃至国际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保护的重大责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云南就积极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探索工作,在滇中、滇南、滇西北和滇西南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逐渐全面展开。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22个自然保护区和12个自然保护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76个,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2%,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地保护了云南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同时,保护区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迈入21世纪,云南稳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最早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普达措国家公园。创新国家公园管理方式,先行先试,率先出台了大陆首部地方性国家公园管理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云南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把“森林云南”建设作为统筹林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工程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利用。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好水生态、加强湿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着力构建“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推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维护好大江大河清流安澜,着力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打造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