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3期 >> 正文
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改革开放40年云南脱贫攻坚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4日 09:56:36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云南始终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倾力帮扶特困民族、散居民族和边远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部门协同、合力推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自力更生、社会帮扶”的扶贫开发道路,创造了整乡推进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机制、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等独具云南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巩固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为全国推进减贫事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示范和借鉴。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的扶贫攻坚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农村体制改革推动脱贫致富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国务院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5亿。其中,云南有贫困人口2000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0%,全国农村人口的8%。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变革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我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较为显著地推动了我国农村贫困的缓解。1982年12月,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的通知》后,扶贫工作在我国农村全面展开。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对贫困地区实行比一般地区更灵活、更开放的政策,给贫困地区农民以更多的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根据1978年全国第七次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云南的扶贫工作开始起步,首先在原玉溪县研和公社和建水县铁所公社进行试点,然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展开。全省扶贫工作主要采取民族工作与扶贫相结合,扶贫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省委、省政府对贫困地区制定实行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包括实行公粮免征、余粮免购等优惠政策。特别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群众生活有所改善,贫困面逐步缩小,贫困程度有所减轻。

据统计,云南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000多万人下降到1985年的1200万人,贫困发生率73.1%下降至44.3%。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少数地区由于经济、历史、自然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落后。为此,国务院于1986年专门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将农村反贫困行动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了贫困标准、划定了贫困区域、制定了扶持政策措施、设立了扶贫专项资金,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从而使农村反贫困行动正式转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政府行为。按照中央部署,云南省于1986年3月成立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贫困面大的地(州、市)、县(市、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从此,全省开发式扶贫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展开。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工作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决定》,制定了18条政策措施,对贫困地区继续休养生息,放宽搞活,加快发展。1987年2月,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采取若干特殊政策,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从省级机关抽调41名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职,组织40个部、委、厅、局的干部分别到38个贫困县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各县初步制定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计划,派出专业技术干部643人次到贫困地区第一线蹲点指导工作。这一时期,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完善双层经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见》《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云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搞活云南省农村商品流通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意见》《云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着重抓了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推进供销社改革、搞活农村金融试点以及农业科技中的8大关键性增产措施的推广、增加农业投资、加强土地管理等项工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云南一些地方逐步探索出了新的路子,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积累了不少经验。1988年和1990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现场会,推广元江县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山坝结合、开发热区、异地发展路子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治穷先治愚,开发经济必须同开发智力相结合”等先进经验。随着云南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加强科教兴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干部群众的智力开发。1986年至1989年,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对41个贫困县的主要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培训,全省共举办各种干部培训班524期,培训1.45万多人次,举办农民培训班4522期,培训41万多人次。

从1986年到1993年,云南初步解决了400万人的温饱问题,占1985年底没有解决温饱人口700万人的57%,一部分贫困户基本上摆脱了贫困。由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从原来的41个增加到72个,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1200多万人下降到1993年的700万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