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发生历史巨变,千百年来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6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红河州委、州政府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闭幕。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及省内的百余位社科、民族学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云南实践主题,深入元阳、屏边、弥勒等县(市)的民族村寨、特色小镇、文化场馆、民族学校进行调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度研讨,形成了一批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温度的研究成果。现摘编部分研讨会主旨演讲,以飨读者。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何祖坤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对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阅读全文】
从“多元一体”到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王延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阅读全文】
把握时代要求 聚焦工作主线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正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论断,是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阅读全文】
运用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推动工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黄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全面系统地谋划和推进,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阅读全文】
总结好“云南实践” 推动民族工作创新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 沈向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地区,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经验,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政治需要,也是云南4700多万各族儿女实现美好生活的战略需要,对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全文】
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
红河学院副教授 何绍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由此可见,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打破民族壁垒、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而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