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怎么办?中共丽江市委的态度十分明确,都是中国人、丽江人、永胜人,历史要尊重,现实问题要解决,要求县级负责,就地脱贫。为了解决好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工作关系,县委成立了自发迁徙移民办公室,统筹协调,按照扶贫政策由迁出地落实、摆脱贫困由迁入地组织实施的原则,稳定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特殊群体的脱贫。走出大山,是一种进步,各民族融合发展,更是少数民族新跨越的路径。
傈僳族居住在金沙江沿线的大山深处,是云南9个直过民族之一,人口5.3万,贫困人口占全县44%,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最直接的原因是生存条件恶劣,长期的封闭,大多数群众没有到过县城,一生守望着那一座山、那一条江,重复着千百年来不曾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处在低需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居多,很多中老年人不懂汉语,早婚早育问题突出。在傈僳族居住的六德乡,我曾写过这样几句诗:
他留山的梨花开了又谢
马过河的水涨了又枯
悬崖边上的傈僳山寨
男人醉了
女人走了
唯有山下的国道353
车来车往
没有路,可以修;没有电,可以架;没有水,可以引;没有安全稳固的住房,可以帮助建,唯有改变一方一族内生发展进步动力这一件事,不是三年五年可攻坚下来的,必须始终引起高度重视。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几年来,交通的改善,让傈僳乡亲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茅草房的消除,农村危房的改造,让傈僳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屋;人居环境的整治,让傈僳人家实现人畜分居,有了厕所,是一大革命。
我们致力于贫困的代际阻断,在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穷尽智慧、想尽办法,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程。2016年教师节,县委召开教育发展大会,提出一个目标,坚决打赢教育翻身仗,重振永胜教育雄风。落实三级书记抓教育,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学校,要求每年为学校办几件实事,教师节都要下学校看望慰问,形成党重教、政兴教的浓厚氛围。
舍得为教育投入,从2016年开始,县级每年预算1000万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投入3亿元补齐了农村教育基础基本短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于2017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在战略布局上,我们按照“高中办在县城、初中办在坝区、山区办好小学,做到控辍保学”的思路,新建了投资4.7亿元容纳3000人规模的民族中学,尽最大努力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儿女集中县城就学,让山区的娃娃融入到城里、坝区,山里的孩子增长了见识,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不断凸显。针对脱贫攻坚路上教育扶贫,倾尽了全县之力,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等普惠政策,我们将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幼儿营养餐改善纳入县级预算,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子女按小学600元/生/年、初中1000元/生/年、高中2500元/生/年、大学5000元/生/年给予生活补助,努力减轻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在直过民族傈僳族的教育问题上,重视普及的同时,针对能进一步上高中、进大学的比例太少的现实,着眼培养这个民族引领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在县城创办了3个班150名全免费的优秀初中班,要求学校提供最好教师、最好资源,县领导主动受聘为名誉班主任。在控辍保学的路上,乡村两级干部及教育行政部门、全体乡村教师突出政治责任,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要求,付出像父亲母亲一般的关爱。到2019年,永胜县因学致贫、因贫失学辍学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杨晓敏 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书记
原载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6期“视点•读书•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