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全力推,倾情奋战扶贫一线
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数以万计“钉”在一线的党员同志,他们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以创新创造、倾情投入、艰苦奋斗的奋战姿态鏖战于“直过民族”贫困的主战场。“5+2”“白加黑”“与时间赛跑”,是脱贫攻坚一线党员的真实写照。众多州县和基层干部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顾不得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把办公室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曾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同志,放弃优越生活条件,扎根独龙江,手把手帮助独龙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为改变独龙江乡和独龙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面貌而艰苦努力。由于“直过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差,每年进入雨季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安全隐患大,无数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员、村干部不畏艰难险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甚至流血牺牲,用鲜血乃至生命,在“直过民族”脱贫战场上奏响了壮丽的凯歌。“缺条件不缺精神,缺资源不缺斗志”,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新时代最可爱的扶贫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
社会力量一体推,有效有序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重大关切进行资源协调和力量调度,以民族互助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云南“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多元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在政策措施、资金项目、工作指导上给予“直过民族”发展极大倾斜。教育部牵头组织40余所部属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培训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户以上的部分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护林员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发挥优势,创新帮扶举措,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挥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发动民营企业共同发力,签订项目50个、公益捐赠1.6亿元。三峡、华能、大唐、云南中烟、云南烟草专卖、招商局等企业集团帮助云南省8个州17个贫困县以及4个非贫困县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社会各界的有序有效有力参与,为云南省“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注入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精准施策聚力推,增强群众主体意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真正帮助“直过民族”群众脱贫,必须从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从单纯的物资支援向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不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直过民族”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让“直过民族”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直过民族”地区群众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素质贫困突出,影响其后期脱贫评估;学校布局不合理,就学成本较高;科普及技能培训欠缺,产业发展落后;扶贫系统性、前瞻性思维欠缺,追求“短平快”等问题,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逐步在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普米、阿昌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并率先建立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资助体系。除此之外,云南省还不断加大对“直过民族”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职业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和技能培训,让其转型为有文化、有技能的复合型人员。2019年,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着力培养“直过民族”群众主体意识,提高群众脱贫能力,激发群众脱贫的信心决心,确保实现“直过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