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沿边地区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按照“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把脱贫攻坚与兴边富民、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战略有机结合,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叠加、制度集成、多方协同、组织严密、相互监督、精准发力的沿边脱贫攻坚新模式。
“八个结合”的基本经验
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相结合。沿边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尤其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更是深度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沿边地区在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瞄准建档立卡户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同时,注重从地区实际出发,坚持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又覆盖到具有发展意愿的非建档立卡户,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政主责与多方协同相结合。沿边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中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成为沿边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形成从中央、省(市)、县(市)、乡(镇)到村(社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扶贫体制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干部齐上阵,社会各方同伸手,绘就了沿边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崭新生活。沿边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定点挂钩帮扶机制,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万企帮万村”等各项扶贫政策,汇聚协同攻坚的强大社会合力。
物质扶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沿边地区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同步推进,既着力解决脱贫攻坚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又着眼未来长远发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一是“增智赋能”强能力。沿边地区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区,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需要行超常之举、花超常之力。二是“感恩奋进”增动力。沿边各县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党的光辉照边疆”“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自强自立、爱党爱国、感恩奋进。
制度创新与监督落实相结合。沿边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中的最大亮点就是各地结合扶贫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并通过组织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落实到位,并贯穿在脱贫攻坚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在沿边脱贫攻坚制度设计中,各县(市)在严格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与“十三五”规划同部署同推进的同时,与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兴边富民规划、守土固边工程规划等单项规划有机衔接,统筹推进。
政策宣传与示范引领相结合。沿边地区不仅做好脱贫攻坚这篇“大文章”,更是以多种形式讲好脱贫攻坚的“好故事”。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和动员,让贫困地区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扶贫政策,感知发生在身边的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激发沿边群众爱国守边、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力量。
脱贫攻坚与兴边固边相结合。沿边地区脱贫攻坚始终坚持将富边兴边与稳边固边相结合,不仅增强边民共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激发守边固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沿边扶贫实践中,各地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与兴边富民、守边固边、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沿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精准脱贫与返贫防控相结合。在扶贫实践中,各地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返贫防控:一是强化统筹安排,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对象,用乡村振兴的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二是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健康扶贫,从源头上筑牢致贫返贫防线;三是加强返贫风险监测和评估。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金四保”工作机制,实施“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
多措并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因族因户因人施策,打出“组合拳”,唱响“民族风”。通过将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有机结合,与兴边富民、守边固边、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等工程统筹推进,发挥沿边生态、文化、旅游、政策资源的比较优势,多措并举,创新方式,既做足“边”的文章,又突出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