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态势。2019年,云茶产业发展呈现“面积产量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茶园规模大、加工能力强,茶业综合产值高,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广,茶产品价格、茶农来自茶叶的收入、普洱茶品牌价值高,企业实力强的良好局面。
科技对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建成了世界上茶种保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云南省的茶树资源进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和鉴定等研究工作。1951年至1957年,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整理。1953年至1980年,对全省主产茶区的地方品种进行了收集整理,鉴定并向国家申报审定了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3个国家级有性系良种,并成为勐海县(87万亩)、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27万亩)、凤庆县(35万亩)主栽品种,向全省生产上推荐了革质杨柳、大卵圆叶、弓形茶等一批地方优良群体品种。从1980年开始,根据国家农业部、原国家科委《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精神,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分别赴红河、文山、临沧、思茅、大理、德宏、昭通、曲靖、保山等州(市)60多个县(市、区)进行考察征集,考察发现云南有茶种30个,变种3个分布,其中有26个种2个特有变种为云南独有。在全世界已发现的31个茶种、4个变种的茶种中,中国占30个种、4个变种,而云南又是茶种的集中分布地带,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及新种的发现研究”于198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考察和征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占地面积68亩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已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2500余份,包括野生型、近缘种、过渡型、栽培型等种质资源材料,成为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中心,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演化和茶树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育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和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茶树良种,为云南茶树良种化作出突出贡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云南茶树资源调查、整理、鉴定的过程中,对云南地方茶树品种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了各地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特性、经济性状和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等方面的特性,选择出一批表现优异的优良单株或群体,奠定了系统选育茶树新品种的物质基础。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3系列、76系列、云选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品系材料400余份。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支持,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紫娟茶”和“云茶1号”获首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在茶树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加速繁育推广,一大批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广泛运用。
系统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率先提出生态茶园理论,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效茶树栽培配套技术,推动了云南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开展茶树等高条栽试验的基础上,5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荒芜茶园垦复、低产茶园改造、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高产茶园、复合生态茶园、有机生态茶园等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在云南茶区广泛推广运用,该技术成果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30万亩,并输出到上沃尔特、马里、缅甸、老挝等国。“大叶种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于198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开发研究”于1989年获得国家“星火”四等奖;“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研究”于1985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于1986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研究”于2005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率先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茶园理论,并在省内建立了若干个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200多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技术研究,为省、州(市)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承担了全省古茶树资源建档保护的技术性工作,推动了云南茶园建设朝着集约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重点解决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一批茶叶新产品,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引进制茶机械、生产红茶的基础上,50年代至60年代,开展普洱茶晒青毛茶原料、紧压茶工艺提升和工夫红茶、红碎茶研究;70年代中期,开展普洱茶人工发酵技术研究;80年代开始,结合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开展名优绿茶工艺研究;开展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开发等深加工研究;21世纪初以来,开展了“普洱茶真菌人工接种渥堆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并获得专利;开展了“普洱茶适制新品种研究”和“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出云南大叶茶适制普洱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的工艺技术和茶饮料生产、茶多酚提取工艺技术,大多数工艺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发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名优红茶、绿茶、普洱茶新产品50余个;在研究提升云南大叶茶适制茶类工艺技术的同时,对杀青、揉捻、烘焙、采茶等制(采)茶机械进行了自主研发和引进改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研究主要获奖成果有:“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创新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叶种红碎茶加工成套设备研究”于1984年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云南大叶种红茶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于199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名特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开发”于2003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研究”于2012年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建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云茶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多方面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普洱茶研究院”;与诺仕达集团(七彩云南)共建“普洱茶专用品种选育平台”;与双江勐库茶叶公司共建“云南有机茶研究院”;与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共建“金花茶研发中心”;与云南六大茶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古茶研究院”等;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以及老挝、越南、韩国等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拓宽了合作领域,增强了云南茶叶科技的创新保障与服务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效果显著。通过科技合作和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活动,在主产茶区建立了100余个科技示范点,辐射带动了全省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科技推广工作中,同主产茶区农业部门建立起了从创新、示范到推广的网络体系。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同大益集团、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了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茶科技、茶生态、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融合的景区建设,示范带动了全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依托现有的1239亩科研实验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集云南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云南茶科技茶文化旅游园区“两园”为一体的科研、试验、旅游、休闲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了科研、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