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县21.3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芳香镇沅凝聚磅礴力量。
繁荣发展民族经济,增进改善民生福祉
镇沅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第一目标。2019年末,全县实现稳定脱贫人口37253人,76个贫困村和3个贫困乡(镇)出列,全县贫困率降至0.23%。制定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帮扶计划。出台精准帮扶的“一意见五办法”,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住房安全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素质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将脱贫攻坚政策向直过民族、边远山区倾斜,连续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14个配套政策,实行“3个50%”驻镇、驻村、驻组力量,109支驻村工作队,3715名省、市、县、乡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落实“12357”行动计划,分级建立脱贫攻坚档案,建成脱贫攻坚纪实馆。围绕“4+5+1”产业体系,坚持烤烟、畜禽、茶叶、林下经济、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按照“1361”山区农业产业稳固提升发展思路,制定“5+1”产业扶持政策,筑牢农户、村集体和企业之间“带养、带种”“跟养、跟种”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建立前端有农户、中间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带动、后端有市场营销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7亿元,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构建贯穿全程、辐射城乡、便捷高效的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实现转移就业59159人。突出民族教育优先政策,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对重度残疾适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送教上门帮扶,对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的贫困户子女,由县职中全部兜底入学。制定非义务教育阶段“238”补助政策,实行县、乡、村、组、学校五级控辍保学“双线”目标管理,确保适龄青少年有学上、有保障、无辍学,教学质量连年名列全市前三名。完善建设健康镇沅长效机制,建成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非建档立卡的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每年每人补助30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筛查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
弘扬特色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民族大团结思想,加强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宣讲宣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民族团结典型事例宣传,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选派172名干部到西盟、孟连、景谷、景东、墨江、江城、澜沧等县进行脱贫攻坚互帮互助。依托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歌舞展演和体育赛事等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部队、进村组的“八进”创建活动,将民族元素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100%建成使用。111个村(居)民委员会实现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弘扬镇沅府文化、民族文化、盐井文化、茶马文化,建成“苦聪博物馆”“镇沅博物馆”“镇沅民族文化馆”。突出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加强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创新丰富各民族交流合作方式和载体,组织以民族文化共融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瓢鸡文化节”、老乌山茶叶开采节、十月年节、哀牢山美食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茶王杯”全国陀王争霸赛。围绕“干净、宜居、特色”,用打造5A级景区的理念来进行城市建设,通过对老城区“穿衣戴帽”,新城区主打自治县民族风,对城市进行画骨、绘形、描神、传韵,形成了“青瓦白墙蓝腰带,斜厦花窗马头墙”的建筑风格。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启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向国家申报恩乐镇生态文明乡(镇),建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5所,打造恩乐江最美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