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战士”特点,彰显艾思奇在“论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鲜明特征。敢于论战的人是有底气的人,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也是勇于坚持真理的人。1966年3月艾思奇同志去世,时任中央党校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同志,准备了悼词送毛泽东同志审阅。毛泽东同志亲笔加上了“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毛泽东同志一笔点睛,凸显了艾思奇战斗的哲学人生。为了坚持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论战,包括与阶级敌人的理论斗争和与革命同志的思想论战。上世纪30年代,与张东荪、叶青、胡适等进行的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内容的论战;与张君劢、丁文江等人进行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对陈立夫的“唯生论”和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的批判;延安“整风运动”中对主观主义的批判;1948年对经验主义的批判;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对“实用主义”的批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杨献珍同志开展的“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等等,在《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经验研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和分析,突出了艾思奇的“战士”特点,彰显了艾思奇在“论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鲜明特征。
经验启示科学到位,着眼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研究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什么经验启示呢?《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经验研究》一书中总结了八点:一是必须全面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考量时代特点,紧扣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关注民生,正视时弊;二是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批判精神、斗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腐败、安全、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问题进行分析,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四是要转变晦涩僵硬的文风,注意语言文字、形式和技巧上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形象的生活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出来;五是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大众文化特征和规律;六是必须掌握大众话语体系主动权,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话语体系;七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但要避免走进“学科化”“工程化”的误区;八是必须考虑时代因素的影响。这八点经验着眼于现实,总结科学到位,对于我们今天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很好的启示。
引用资料权威翔实、丰富广泛,研究成果忠于史实、严肃认真、客观全面、厚实可信。《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经验研究》一书,是张巨成教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良好。直到2019年修改补充完善后出版,进行了8年推敲打磨,可见其匠心所在、学术态度之严谨。80多本(部)参考书,毫不夸张地说,完成这部著作,作者本人参阅了当时所能获得的国内外几乎所有书籍,学术研究精神十分可嘉,令人敬佩。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艾思奇全书》等权威翔实、丰富广泛的研究资料支撑,《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经验研究》一书是今天我国研究“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力作。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左安嵩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社原社长、主编,编审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载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4期“视点•读书•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