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这既是云南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是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发展是云南较长时间以来的“短板”。近年来,云南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不断加强,但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产业是创新发展的试验场,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云南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转型升级滞后并存,产业发展仍然依靠烟草、电力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体量小,创新发展缺乏载体,当前急需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路径,强化新动能培育,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更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做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绿色生态、电商微商、全产业链布局等新型农业发展趋势,提升云南“绿色食品牌”综合实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重点加速新兴产业通用技术创新与应用,加速改造提升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特别是在进入5G时代背景下,以数字经济为龙头,推动创新产业链形成,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同时,深入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云南作为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关键。云南城镇化率距全国平均水平差约1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投入增加、消费能力升级等,将为云南协调发展创造新的动能。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在一定集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一体化建设。在政策制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消除妨碍地区行政分割的障碍,深入推进政策法规、平台建设等方面标准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面加快城乡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省域市场一体化。在城乡发展导向方面,加快推进质量导向型的城镇化,压缩不同城市节点和微观个体交流活动的经济距离。提升滇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各类产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效率,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密度。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优化提升县城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县城改造、升级、扩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良性发展机制,发挥优势促进产业兴旺,健全机制保障生活宜居,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治理体系,多渠道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紧扣“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目标,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固体废弃物排放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等表现良好,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显著上升,绿色发展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为进一步发挥绿色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美丽云南”建设的关键期,云南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面前,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
为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动能,全力推动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度与之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质取胜。探索绿色经济有效模式,培养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构建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积极发展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继续探索完善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体系。建立多元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化治理、公众参与治理、公私合作治理等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