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注重结构调整。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2020年财政主导的基建投资可能对项目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增效”是对效率、效果的要求,由于2018年政策调整不充分、基建投资堵点较多,造成了2019年专项债使用效率低、基建拉动效果不佳的情况。二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前者需要有盈利前景,后者需要地方专项债发力。因此,2020年财政在稳总量之外,或更多考虑结构性问题,基建更多支持补短板、民生等领域。三是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政府一般性支出主要指党政机关维护运转或是履行职能所需的费用,不仅包括“三公”经费,还包括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费、会议费、差旅费等。此次会议强调了对于财政本源的回归,即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延续了稳健取向,但强调灵活适度。一是从大的政策取向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一方面体现在货币政策力度的拿捏适度,要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也不能搞大水漫灌;另一方面,灵活适度也要求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货币政策节奏的摆布、结构性操作也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新增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可以看出在2020年CPI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政策层面对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目标不再和GDP增速的目标匹配,更加强调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该阶段“猪通胀”因素并不会成为政策干扰项。三是重点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债券市场来看,中高等级信用债利率水平已经是历史较低水平,融资成本早已经大幅降低。但为何新增贷款利率下行缓慢?主要源于信贷结构变化,隐性债务置换过程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四是2020年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是政策目标,除了2019年以LPR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2020年将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内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继续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五是特别强调政策合力,结构主义特征明显。此次会议创新式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货币财政要更好服务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这个主题,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会同财政发债以及各区域、行业经济政策密切配合,开展总量以及定向流动性支持。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陈 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
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2期“理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