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12期 >> 正文
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以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拉祜族古村落为例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 13:25:25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少数民族古村落是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古村落不仅是一种建筑记忆,更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村落集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文化、习俗等一体,对传承我国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古村落对于我们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村落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情况不一、特色各异,推进新农村建设给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老达保村民小组拉祜族古村落概况

  老达保村民小组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房屋建筑仍然保存着拉祜族传统干栏式风格,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该村的民间艺术团,常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演出活动,为拉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寨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人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80%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编创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代表作有《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们多次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等参加全国性大型演出,获得了好评。

  2013年6月,该村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农民自发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于2013年10月正式运作《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地演出470余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80万元,全组村民人均分红超过4600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欢快的拉祜同胞用实在舍不得的真情不断挽留着过往的游人。《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分拉祜传统文化、风情展示和歌舞展演。村寨内有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农耕坊、根雕坊、茶吟坊、舂香坊8个展示区供游客观赏和体验;拉祜原生态歌舞《快乐拉祜》充分发挥老达保寨擅长多声部合唱优势,聚全县各地域拉祜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保留民族民间原生态表现形式前提下,进行挖掘、整理、打造、提升,把拉祜族各地、各类优秀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和拉祜族独特的风情巧妙结合,在舞台上集中展现出来,让广大观众充分感受拉祜族无穷的文化艺术魅力。《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的运营,带动了该村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民族餐饮、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当地拉祜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古村落保护意识薄弱,认识不到位。从群众认知看,农村村民普遍认识不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传统民俗、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继续留存的意义。他们盖起了现代化的楼房建筑,却冷落了传统民居。当地群众对古村落具有可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对利用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便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潜在优势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对古民居随便拆除,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政府的层面看,一些地方对传统古村落具有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缺乏认识,对传承好、保护好传统古村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充分,因此,在保护古村落方面的工作措施不多、力度不够,对村民自行拆除原有古民居行为监管不力、管控不到位,导致部分古民居损毁或消失。

  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不足,结合不到位。在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就保护而保护、就开发而开发的“两张皮”现象,没有把传统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很好地利用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如有的农户虽然也办起了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但大多是把现有的古民居拆除,进行重新建盖,虽然部分保留了民族民居的建盖特点,但毕竟是属于新的民居,原有的传统古建筑风格随之消失,进而没有形成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融合。

  古村落旅游产品体系单一,开发不到位。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中,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地方特色等旅游文化产品较少,民族文化元素开发挖掘得不够、融入得不够,在让游客留下来、怎么留、留下什么等方面考虑得不多、做得不够。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包装,在旅游开发相对好的景迈山古村落,产品也仅只是以出售古茶、蜂蜜等初级产品为主,在老达保同样缺乏深层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来说,产品比较单一、体系尚未建立,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挖掘,不仅要让游客体验物质文化,同时也要感受精神文化。

  古村落文化产品欠缺,挖掘不到位。发展旅游业的古村落,对村落文化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挖掘重视不够。在有的古村落中,没有自己的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心,在对本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缺乏领军人物,保护传承队伍建设薄弱,没有把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古村落文化产品欠缺,没有形成品牌和文化名片,古村落在挖掘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