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山最高海拔2704米,是滇西横断山脉中一座不算高大的峰。一直向南流去的澜沧江在博南山西侧,突然向西北折行数十里,形成一个大环湾。江湾环抱着博南山,构成“一江环一山”的地理奇观。“博南古道”由环湾处翻山跨江。
作为“蜀·身毒道”的一段,博南道曾经鲜为人知。在经过汉武帝时期的改建之后,这条民间商道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变为云南地区唯一的官道。根据史料记载,博南古道的改造措施具体为把路基开挖拓宽、路道改道截直、原来的土路面铺筑成石头路面。在《水经注》及有关云南历史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有这样一首《博南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民谣苦歌传唱至今,字里行间除了称颂汉武帝西扩疆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之余,更透露出修筑博南山道时,汉军将士的万般艰辛和无奈。
从遗存下来的道路来看,当年铺筑石料的方法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道路路沿部分、路的正中间部分,都用比较大的石料来铺筑,这大大增加了道路的稳定性能,如今2000多年过去,这些嵌在路上的石头依然毫不松动。第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古道会采取“丢台”铺筑,降低坡度,在“丢台”的地方就会形成台阶。在这些台阶处,铺路者会采取一些特殊的铺筑方法,让路经的马匹都往一个固定的石头上踩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深深浅浅的马蹄窝。
后来,随着博南道的不断延伸,大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沿途部落纷纷归降。其中,哀牢人的两次归属促使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立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永昌郡的建立,标志着博南古道全线贯通。同年,汉明帝在博南山的花桥地区设置了博南县(今云南永平),隶属永昌郡。由于政治体系的不断拓展完善,内地与永昌郡、永昌郡与邻近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往来日益频繁。由此可见,博南古道的开辟建设与西南夷地区的社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两千多年前久已存在的“蜀·身毒道”,经过汉王朝的寻找、改建和开发,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条道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西线从成都出发,称为灵关道,东线从宜宾出发称朱提道,两条道路在云南大理汇集到博南道,经大理、保山、腾冲、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最终和北方丝绸之路在今阿富汗地区汇合。
博南古道地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是我国古代在南方对外进行贸易、建交结盟和实行政治军事扩张的一条国际大通道。博南古道和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运输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博南古道存在的历史长于上述三者;二是其他古道取名大都是以道路上运输的最主要的商品来取名,而博南古道则以其依附的博南山来命名;三是从功能上讲,它除了兼有其他古道具有的民族迁移、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功能外,博南古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条由官方经营把控的军事要道,历朝历代都曾在这条道路上布兵防御。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张继强 云南省永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9期“发现•求证•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