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概念和范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文在交流时这样指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还显得相对“滞后”,没有及时赶上时代节拍。他认为,经济学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于厚植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推进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不断完善经济学学科体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建国在交流中结合王展飞教授的专著《亲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研究》,从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和如何推进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进行了研讨。他认为,就基本过程来说,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起步、恢复、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大发展五个发展阶段。就基本经验来说,一是云南省各级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重视思政课;二是重视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本土资源;四是重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五是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的成立及重要作用的发挥;六是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一是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把“三巡六创优”作为重要抓手。
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要想了解当代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共产党,这几乎已经成为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者的共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副研究员赵超在交流时指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一直是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他聚焦海外学者近年来就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所做的研究,从思想理念和组织建构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在思想理念上,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既有对共产主义理念和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也有为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创新性调整。在组织建构上,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结构、政党间交流和学习型特点等方面所做的调整和创新颇受关注,并以此角度作为切入点观察共产党同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副馆长张秀娟在总结发言时认为,与会专家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的深入研讨,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剖析;既有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也有国内与国际的全球视野。一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分析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研、教育等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二是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的深层研究,分析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运用。三是反映海外学者、读者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解读。四是探讨文献资料的开发和运用,是我们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资料和物质保证。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杨文江 王大林 本刊记者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8期“理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