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3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信息资料馆智库研究分领域、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参考》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议旨在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加强党史资料和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整理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学科建设。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馆长张神根从新时期党史研究的主要进展、需要把握的主要脉络和需要强化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了交流研讨。他认为,随着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关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价等重大理论和历史问题上取得的新进展、新共识,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和分析历史提供了学理支撑。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党史学界要在加强理论武装和深化专题研究上下功夫,以党史研究新成果回报党和人民新期盼。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武力在交流时指出,叙述新中国70年的历史,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社会主义坚实发展的视角,来深入论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成功运用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从大的历史跨度纵向比较,从世界视角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一要把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主革命时期的2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一起统筹思考。二要深入研究总结好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如何创新性地“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的社会实践运用的经验启示。三要结合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包心鉴作交流发言时从“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历史阶段,深刻阐述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断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他认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本质的特征和固有的内在逻辑体现在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时代是前提,实践是基础,人民是根本,时代、实践归根到底都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人民提出的问题、满足人民的需求。
如何理解和解释中国崛起和百年变局的思想之源、理论之源和制度之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思想根源、理论基础和制度根本,中国崛起是百年大变局的根本动因和典型表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创新性,充分尊重人类行为的概率分布特征,不断打破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并不断开拓创新,把实践作为检验各种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任晓伟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关系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关系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辉煌规律的科学总结,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强大认识论基础,也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士海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作了初步总结: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自觉引领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自觉;二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紧紧抓住“关键少数”,以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重塑党的政治建设形象;四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厚植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根基;五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支撑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罗嗣亮在交流发言中从“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社会认识论和“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他认为,这三者相辅相成,从治国理政的视角来看,群众路线的伦理维度对应的是政治道德和政治作风,社会认识论维度对应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制度维度对应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因此,群众路线不仅要成为从政者的信念和能力,也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灵魂。这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启示。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教授鄢一龙在交流发言中,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三次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的集体共同体是第一次飞跃,特别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时期实现的第二次飞跃主要在于使城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改革开放之后允许农村兴办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打工,形成了一种弹性的相互流动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三次飞跃。它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引入国家和城市人才资源,激活土地、生态与资金和人的要素相结合,创造乡村振兴的财富效应,在乡村建立真正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