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积极作为,在县级媒体融合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做法和经验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元江县牢牢依靠元江广播电视台这支当地最强的采编队伍进行建设,一方面在最短时期把原来几个机构承担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另一方面让元江县广播电视台的广大员工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增强工作积极性。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为事业单位,在编职工由财政统一供养,编外职工由财政按规定购买岗位给予支持。对于中心的创收,统一上交财政后,全部返还用于建设发展。这一做法既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性和融媒体中心的基本运作,又保护了县级媒体立足实际深挖潜力做好经营的积极性。
建设真正融起来、接地气的全媒体。元江县融媒体中心开始运行后,主动适应新形势传播特点,全面整合资源,不断探索媒体“相加”到“相融”的发展路子,真正打造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发展平台。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立足于原来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基础,“热情元江”微信公众号重点关注老百姓关心,与市民生活切合度高的话题,注重同本地网站互联互通,遇到重要新闻,也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报道和宣传。
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一盘棋”的思想,通力协作、无私付出,共同为打造本地新闻舆论宣传主阵地,为县级媒体的生存发展真诚付出。在元江县融媒体中心的组建上,县委、县政府宣传部高度重视,多方研究后提出融合方案,大胆启动融合工作;县广播电视台积极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确保机构改革期间队伍不散、工作不乱,队伍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要求,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传承“团结、拼博、苦干、实干”的精神。新成立的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人员大多数来自于原元江县广播电视台,在理念上,大家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管建同步的方针;在精神上,大家一直传承和发扬着“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元江广电精神;在工作上,大家不等不靠不停步,结合实际认真工作、大胆探索,用最短的时间同心协力理顺了中心所属职能职责业务关系,确保融媒体中心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合作,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元江、营销元江,元江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06年至今,原元江县广播电视台12年被省电视台表彰为全省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并荣获云南省广播电视电影先进集体,全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百佳县级电视台”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努力,元江县外宣工作已迈入了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县行列。
构建大宣传平台,高清频道强势开播。随着元江县广播电视台设备更新及“七彩云”正式上线运行,已初步搭建起元江县全媒体大宣传平台,实现元江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媒体融合为一体,为构建县域全媒体大宣传格局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2月28日,元江县广播电视台正式加入云南七彩云平台,通稿通用,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新媒体成为元江县群众了解县情的新窗口,传播广泛,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日,元江县广播电视台高清频道开播,标志着元江广播电视台节目播出正式迈入高清时代,元江县广播电视台也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高清播出的县级台。
创新宣传工作手段,新媒体工作见成效。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成立专门负责新媒体运作的机构“新媒体部”,新媒体部负责玉溪日报元江版编辑、元江新闻网、元江县红河谷网站、“热情元江”微信平台、“热情元江”新浪微博、“热情元江”搜狐号等宣传平台,对新媒体部已建立了用转发次数和浏览数等量化指标来强化工作成效的有效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七彩云”平台作用,强化新媒体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来开辟传播渠道,收到了良好效果。唱好“四季歌”,关注身边大小事、体悟身边的变化,积极宣传好城市建设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老百姓喜欢的方式,介绍元江、宣传元江。
整合媒体资源,外宣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整合元江县广播电视台、元江新闻网、玉溪日报·元江专版、“热情元江”微信公众号的采、编、播等新闻宣传职能和人、财、物等媒体资源,形成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巩固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元江县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12年稳居全省前列,各类稿件上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数量大幅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宣传了元江的特色、经验和亮点。
规范管理制度,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高度重视广播影视政策法规,制定《元江县广播电视台内部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制度明确了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广告播放管理、岗位职责、考核奖罚等具体内容,实行制度管人。牢牢守住安全播出的生命线,实现广播电视传播秩序良好,未发生违禁广告播出和安全播出事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中层领导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没有创新力、不敢担当的坚决下,让业务素质高、敢于担当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激发内生动力,营造了能者上、庸者下氛围,形成人人争优秀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