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奉献人民:理论自信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的文化文艺精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导一切工作,服务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那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品,才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的作品。
新时代的文化文艺精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是学习和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要把共产党人为追求理想目标而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作为整体性伟大事业加以阐述,讲好共产党人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脚踏实地做不懈奋斗的美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之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留下巨大的创作和研究空间。
新时代的文化文艺精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作品。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实践和理论的新境界。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实事求是作过经典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样的认识论至今依旧闪耀着真理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作品的生命力,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
用明德引领风尚:理论自信的实践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是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能动地改变世界一切活动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劳动发展史是打开社会发展史的锁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至明之德”,马克思主义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引领了最光明的“风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必须以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在新时代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我们根据新时代的新矛盾和新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观,是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具体落实。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以文化人等重要职责,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的使命。从国家发展战略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深入实施,云南的发展地位更加凸显。泛珠区域合作,澜湄合作机制等都在云南交汇叠加,众多利好政策聚焦云南。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党中央作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给云南带来重大的改革创新机遇、乡村振兴机遇、智能制造机遇、数字经济机遇,云南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云南的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致力于挖掘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使之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奉献出更多文化文艺精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精品,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郭笑笙)
作者 李正亭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4期“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