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讲话是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遵循。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与时代同步伐:理论自信的真理之源
与时代同步伐,在实践维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与时代同步伐,在真理维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不竭源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们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用以认识和解决新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
与时代同步伐,在时空维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前景空间。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和结晶,应时代之运而生,随历史进步而长,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品格。伴随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普遍规律,在时空维度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前景空间。
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自信的价值内核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点,是新时代理论自信的价值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以理想和信念,它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最真实的道路指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点,是指导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价值指引。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将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历史主体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指出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实现人类解放服务的,为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提供价值指引。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层面,深刻揭示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理念,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