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云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研判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出一系列符合云南现实情况的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核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发展方向迈进,引领云南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工业强基”战略,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汽车制造、电力装备制造两大传统产业,做强轨道交通制造、机床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智能装备制造、增材制造、通用航空及相关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形成“2+4+3”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明确各地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引进中小企业落地园区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围绕全产业链在昆明、大理、红河、德宏、文山等地区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同类企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抓住“昆明+3”城市群(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玉溪市)列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进“三化融合”,推动云南智能制造发展。云南制造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重要基础,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变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三化(精益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行动,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一是数字化促进转型。加快实施云南“云上云”计划,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积累大量数据资源,推动数据的“汇聚通”,依靠数据驱动,推动云端制造与数据制造协同发展,实现“人产城和数据”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网络化构建平台。推动云南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借力工业互联网,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不断放大产业平台的协同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步推进依托平台发展“服务制造、个性制造、协同制造、社群制造、物联制造、国际制造、共享制造和创新制造”等新模式。三是智能化布局未来。新型制造业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体化的产物。推动云南部分制造业先行先试,如烟草、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向“无人工厂、无灯工厂、智能工厂”率先变革转型,发展“按需定制、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构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的智慧工业体系。重点落实云南省工信委公布的“2018年2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项目14个、智能装备试点示范项目6个)”,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主体和政府联合创新,开发支持科技创新的新产品,持续助力研发投入,引导各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完善和推动云南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和八大产业投资基金等在管理体制创新,构建“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为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鉴定、评估、转换、估值和交易,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优化创新环境,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是大力实施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等,重点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联合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成立研究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更多主体参与创新活动。三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等重点产业,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咨询以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为云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李 鹏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3期“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