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求。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也是新财富创造的核心源泉,更是保持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云南经济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发展全要素中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是解决云南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突破云南发展瓶颈、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是云南省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不断提升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新发展需要新动能,新动能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来推动。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新兴科技产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累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促进和激活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路径,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根本选择,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近年来,云南省先后出台《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指导意见》《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等政策文件,促进了云南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2018年9月公布的云南制造业企业50强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9户,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有色、化工、机械、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其营业收入占云南省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35.97%。2018年1~11月,云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20.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在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装备、大型数控高档数控机床、铁路牵引变压器、柴油发动机、高效节能电机、红外及微光夜视系统、金融电子、远程医疗设备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地位,正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云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不高、创新环境不优等问题依然突出。
传统产业比重大,制造业产业结构不佳。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四大传统产业占比高,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扭转。近5年来,云南省制造业中烟草、能源、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占据着前5位。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6%,而全国则是40.5%。在云南省上市公司中,矿产资源类企业占比较多,企业过度集中在矿产资源型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在一些行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仅有云南蓝晶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云南唯一上榜企业。
发展方式粗放,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步弱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到更高水平,支撑工业化的生产要素条件也发生显著变化,未来决定成本的关键要素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产权、制度、资源等成本。云南制造业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逐步减弱,迫切需要寻找和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项目储备不多,新兴产业积累不足和发展缓慢。当前,云南省面临着既要保持较快增长、做大总量,又要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困难,项目存量有限、增量不足一直是影响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之新开工建设项目落地投产进度缓慢,项目审批数据未实现共享,项目开工前报建审批时间较长,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项目积累不足和发展缓慢。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实力不强。云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分隔,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合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优质企业对研发投入比率不高,重大关键技术难于突破,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