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昆明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
昆明市主动作为,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收费清理改革、监管模式改革,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服务,推动“3550”目标实现,打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富商”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政策扶持,加强针对性。将《昆明市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意见》纳入昆明市政策落实重点督促项目,通过政策落实过程监督,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把企业和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工作的重点,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打破市级层面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优势,组建全市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政务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电子证照库,推行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政务相互融合和政务信息跨部门跨区县交换共享,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服务,切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民营企业获得感。
完善机构设置,推动工作常态化。借助新一轮机构改革之机,整合资源,对现有营商环境监督、考核的相关部门进行组建,成立专门的昆明市营商环境监督考核管理机构,围绕具体项目开展全周期服务,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监督,对投诉举报、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昆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形成问题清单,制定出台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政策措施,每年对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进行综合评估,了解不足与差距,然后进行重点整治,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联系制度,挂钩帮扶企业。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机制,加强与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的联系,市、县两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2户以上民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完善重点企业挂钩帮扶机制,督促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昆明市主要领导按季度召开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实时把握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动态,综合协调处理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完善工作机制,破解企业难题。开展“大走访”活动,每月对昆明市各区、县(市)产值(销售)前十名(含一、二、三产业)民营企业进行统计监测,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跟踪昆明市投资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开展民营经济“大走访”活动,建立民企问题台账,做好问题分类统计,跟踪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收集梳理和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现场了解—现场解决—问题记录—横向协调—向上反馈—限时回复的工作制度。
完善沟通方式,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当好收集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的“侦查员”“情报员”,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反映问题、解决困难的渠道更加顺畅,实现政策上情下达、民意下情上传,促进政商关系和谐。同时,加强政务效能建设,把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当“保姆”做“医生”,积极作为,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心用情支持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政策获得感、投资安全感和办事便捷感。同时,教育引导企业投资人大胆与所在地方党委、政府沟通交流,增强他们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敢于向党委、政府领导讲真话、说实情,鼓励他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在昆明扩大投资、促进发展的信心。
完善政务环境,提供高质量服务。加强公共服务,通过昆明市政务服务大厅,按照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通过集团式采购降低服务成本,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享受便利的社会化服务;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港和人力资源分市场,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举办招聘会,协助企业招聘员工;加强培训服务,组织昆明市民营中小企业参加投资融资、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创新、创业知识及创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及职业经理人培训活动。
(责任编辑 从永刚)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 梁 园)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期“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