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文军
当前,为基层减负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但个别地方喊着为基层减负,实际却是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负担不但没减,还形成“越减越负”的怪象。追根溯源,除个别领导干部“官念”发生错位,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还与上级机关倾听基层声音不够有关系。
基层减负脱实向虚,除了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更深层次则是领导方法上出现偏差。特别是在减什么、怎样减、减得怎么样等环节上,如果不听取基层意见、不重视基层感受,很容易失去重点、偏离靶心,不仅无法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还有可能催生新的形式主义。
基层减负的“七寸”在哪里,基层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正确处理“应尽之责”与“应减之负”的关系,多站在基层干部、群众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坚决防止出现假装听意见的现象。既要让群众敢敲善敲减负的响鼓,也要会听群众“敲边鼓”,真正搞清楚基层负担在哪里、需要怎么减等关键问题。
为基层减负的成效如何,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感受最直接、最客观。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真诚地同基层相处,善于同基层干部群众做朋友,听基层干部的心声;既要“搜集民意”也要“利于行”,从他们的心声中寻求解决好问题的方法,同时把减负的“考核棒”交给基层、交给群众,让群众评判减负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