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尹仑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威 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各行各业朝着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促使整个人类社会早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张,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与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发展。首先,自然界是先在的,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或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相较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的先在并不意味着自然的优先,反而人与自然应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次,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转移的重要手段。人类持续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人不断地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将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变为人化自然。这也就是社会形成的过程,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通过实践,将一部分自在自然转化为社会(人化自然)。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盲目地攫取经济利益,在根本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生态危机的产生,使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因而,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人与自然,实现共产主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从人工智能本身来看,我们仍要明确,人工智能只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智能,可将其看作人的智慧和思维在技术方面的延伸和汇合,是产生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一种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代表着高级、精密、尖端技术的集合,智能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例如,工业革命时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这与资本主义无节制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业技术,与现在的人工智能殊途同归,都是各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不同认识的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首先,人工智能将成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引下,技术的进步不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掠夺自然资源,盲目追寻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打破工业革命时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桎梏,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资源与能源浪费,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在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而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智能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物尽其用”,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优势,在极大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与自然冲突的问题。最后,人工智能将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助力。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人工智能以其内在的科技支撑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促进各行各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必然得到极大的解放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保护协调进行,朝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更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赋予了中国内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遵循,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应切实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响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此外,人工智能还需更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和治理领域,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总之,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是保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