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鲍红信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教学对象、教材体系、教学形态等多方面内容。“大思政课”的提出,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要立足于“大思政课”之“大”,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动视野的拓展、格局的提升、师资的增强、课堂的增效、平台的共建,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大视野”,拓展建设机制。如何通过一体化建设应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空间的扩张、教学方法的革新?“大思政课”强调要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以更广阔的视野,运用多样化方式、集中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以开放性、创新性、多样性打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限制,解决教学内容的部分重复、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资源素材不足、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等问题,形成一个“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使“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
搭建“大格局”,提升组织保障机制。建立领导机制,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并进行年度考核,成立由党委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有力推进。切实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建设规划,明确各学段各阶段目标和任务,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强制度的流程化和可操作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建好“大师资”,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用好社会的优质人才资源,请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走上讲台,用他们的典型事迹、高尚品质教育学生。可以聘请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参与思政课教学,发挥各自特长,协同育人。提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联系和交流,就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材体系的贯通、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进行常态化交流研讨。
善用“大课堂”,构建课堂协同机制。在学校课堂层面,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小学启蒙性学习、初中体验性学习、高中常识性学习、大学思辨性学习”,讲清楚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学理道理哲理,确保不同学段间的思政课程内容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在实践课堂层面,挖掘社会大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红色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
搭建“大平台”,畅通资源流动机制。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搭建集体备课平台,开展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思政课群建设,加强交流研讨。推广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打造“空中课堂”。建立思政课教学监控平台,通过信息跟踪、数据分析、监测评价等技术,为改善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建立思政课程资源库包括案例库、课件库、文章库、视频库等,实现思政课程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共享平台深化对各个学段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研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创新。
[本文系安徽省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项目(sztsjh-2023-1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