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伟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决策资政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临沧市紧紧围绕“稳边、固边、兴边”“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边三好”重要要求,不断实践探索,积极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打牢思想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为抓手,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基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向现代精细化治理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工作资源从“条条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工作决策从经验为主向民主科学转变,工作格局从相对封闭向更为开放转变,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发挥产业优势,夯实经济基础。把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全产业链谋划沿边乡村发展,做好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让村集体经济逐步活起来、各族群众日子开始火起来。积极探索培育乡村旅游、边民互市贸易等业态,引导农业产业由传统种植养殖向加工、流通、服务等行业延伸,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格局。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工程,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全市边境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以文化人,强化文化基础。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不断传承、挖掘、提炼优秀文化的精神特质,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牢牢守住边疆地区的文化思想阵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滋养临沧大地。深入实施临沧市边境村文明实践三年行动,探索边境小康村与文明村同创同建,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养成中不断提高边疆人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边疆地区的文明程度。同时,积极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截至目前,临沧市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307个村组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以文化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思想融入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去冗化简、推陈出新,接地气、重传统、得民心、崇时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边境村“落地生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构建治理体系,?筑牢法治基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完善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探索打造法治护农、法治强农、法治兴农的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乡村振兴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引导作用,摒弃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的陈规陋习。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大工程,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工作责任制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强边固防中的作用。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主题实践,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不断强化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推动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守住边境安全底线。截至目前,临沧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都建立了党建联合体,持续构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治理体系,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
[本文系2024年度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重大课题“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进云南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研究”(编号:2024YNDXXJ3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