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
《新华每日电讯》刊文
聚焦“旅居云南”
随着旅居康养热潮兴起
许多游客在云南放慢脚步,流连忘返
小住上十来天,甚至几个月
细细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一座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的城市,凭借一抹清凉,一个夏天吸引上百万人次旅居,游客旅居时间人均超过10天、最长超过3个月。
一个洱海边不知名的小村庄,竟吸引了上千名“新村民”,其中不少还是国内知名艺术家。
云南,素来是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随着旅居康养热潮兴起,许多游客在云南放慢脚步,流连忘返,小住上十来天,甚至几个月,细细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不用吹空调的夏天
这个夏天,为了躲过炎炎酷暑,王庆春老人又是在外地过的。要不是赶着回去上老年大学的课程,她还想再多待一段时间。
7月初,王庆春和老伴从最高气温近40℃的湖南长沙出发,乘坐高铁抵达夏季平均气温仅19.7℃的云南曲靖避暑。“我们这次要待两个多月。来到这里感觉一下子就凉快了很多,这里啥都有,就是没有空调。”
他们这是第二次来曲靖度夏,看中的就是这里舒适宜人的气候。
曲靖地处云南东部,年平均气温15.1℃,夏季平均气温为19.7℃,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2023年夏天,曲靖累计接待避暑游客200万人次,单日接待量最高达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6.27亿元。
曲靖土瓜冲村修缮一新的土坯房 钟鹏 摄
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除目前已趋成熟的针对中老年游客的避暑旅居游,曲靖市还瞄准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等群体,谋划推进了马龙区土瓜冲村、沾益区红瓦房村、宣威市戈平村等一批高品质旅居村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
得益于突出的气候优势,春城昆明同样迎来了避暑旅居高峰。上个月,趁着孩子放暑假,姚女士一家从广州专程来到昆明避暑,在市中心租了一套三居室。“基本上把昆明好玩的地方都逛了一遍,舒舒服服地带孩子过个夏天。”
“夏日的云南,是无数人心中的避暑天堂。”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钱坤说,云南地理条件独特,95个县(区)夏季拥有清凉宜人的气候,尤其是香格里拉市等地被外界称为“天然空调”。
避暑需求旺盛,供给端也不掉档。从山川湖泊到古城村落,今年夏季,云南文旅部门设计了10条精品避暑旅游线路,涵盖咖啡风情、历史寻踪、傣医药康养等主题,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需求。
旅游养老两不耽误
今年是北京退休老人何平在云南腾冲旅居养老的第四个年头。
2021年,被这边的生态、气候和慢节奏生活所吸引,她和老伴在这个边境小城买了一套小院子,此后每年都要过来生活好几个月。“今年我们正月初六就从北京过来了,准备待到10月份。这边山好水好空气好,物价便宜,玩的地方也多。”何平说。
在腾冲旅居的日子里,何平喜欢买菜做饭,偶尔泡泡温泉,慢慢融入了当地的生活。7月上旬,她还跟各地来云南旅居的朋友一起,来了一场滇西北自驾七日游。“趁身体还可以就想多走走看看,边旅游边养老。”她说。
游客乘船游览腾冲北海湿地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旅居康养是文旅产业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云南发展这一产业具备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云南省老龄健康产业发展协会会长王建新介绍,云南四季都很适合养老,尤其是到了夏天和冬天,以避暑避寒为主的旅居康养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群体青睐。
7月初,79岁的重庆陈奶奶抵达云南,入住曲靖市老年公寓,也开启了旅居养老新体验。“这边的温度很适合老年人,出去旅游不会觉得热。”
“100个房间供不应求,提前两三个月就被预订完了。”曲靖市老年公寓工作人员杨晓红说,公寓于2023年起接待旅居养老客群,以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居多,既有“组团式”,也有“夫妻档”,通常在6月底、7月初入住,9月或10月中旬离开。为丰富入住体验,老年公寓每周都会给老人们组织一次出游,同时也会把本地特色民俗活动“搬”进来。
8月22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凤凰谷生命养护中心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老人,他们将在这里开启5至15天的康养之旅。该中心负责人杨凯程介绍,如今候鸟式旅居正在成为老年游客偏爱的慢游度假方式。“2023年,我们接待了省内外旅居康养团队84批次、9000余人次。”
文学艺术家“扎堆”
苍山脚下的中和村,在大理被誉为“艺术家的第二居所”。这个并不算大的村子,目前居住着上千名“新大理人”,其中国内知名艺术家100余人,常驻艺术家21人,涵盖了绘画、设计、影视、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
作为一名“新大理人”,云工开物手工艺工作室主理人邓虎藏在这里已待了近10年,主要从事古瓷修复等艺术创作工作。和城市喧闹的快节奏生活不同,这里很安静,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石榴花开得正盛,蜜蜂自由飞翔,晒一会儿太阳,泡上一杯普洱茶,一种新的灵感或许就涌上心头。
2021年,从海外留学回来的艾新雅来到大理,在洱海边的喜洲正式落脚,如今她既是一家咖啡馆的联合创始人,也在实践乡镇公共空间的营造。艾新雅说,大理以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游人在大理喜洲古镇游玩 钟铭超 摄
千百年来,大理吸纳着随古道丝路传播而来的多元文化,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新大理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将进一步蔓延,持续给这座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碰撞。
初到丽江还是游客,再来丽江,四川人陈时勇决定不走了,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丽江醉乡民谣乐队。
“丽江让人去了一次就舍不得离开,我们被这里的文化所吸引,最终选择留在丽江。”陈时勇说,乐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曾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因为音乐聚在了一起,并和这座城市有了更紧密的关联。
丽江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向往浪漫、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音乐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民谣音乐生态、包容的旅居氛围;民谣音乐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丽江古城极具魅力的符号。
“我住在古道客栈心情很舒畅,房东阿妈总会和我拉家常。喝着小酒普洱茶满园清香,还能听到有人在歌唱……”
正如这支民谣的歌词,从旅游到旅居,各行各业的人之所以选择云南、留在云南,恰恰是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追寻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