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琼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贴近民生、民心,是各国人民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自开通以来对促进民心相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2023年4月,跨境客运开行;2024年,中老铁路“澜湄+”系列国际班列相继开通。截至2024年3月12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020万人次,发送货物3424万吨,澜湄新文明正在客货两忙中上演。中老铁路的开通,为沿线文旅融合提供了现实的便利。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接壤,因受地势、气候、民族分布、观念等影响,衣食住行各有特色,这些特色是各地的文化标签和符号,也往往成为打造各地文化名片的目标所在。发挥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形象“自塑”作用,既有效放大区域、国别的文化差异,突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富有标识的建筑文化等,又打破文明的地域性,注重借助各国的生活情境与生活体验,寻找时代变化带来的同质化生活趋向,降低沟通成本,进一步提高文化认同感。中老铁路沿线打造了丰富多彩的“铁路+”文化精品项目,通过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由短暂互动到持续协同,改善沿线旅游地的发展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开发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和体验。
活动品牌方面。由政府主导制度化常态化的旅游年、文化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和磨憨镇老陶村丢包节感恩党文艺晚会、节庆活动、教科文卫体领域交流活动,磨憨口岸每个月8日的中、老、泰赶摆日,以及皮划艇热带雨林挑战赛、跨境摩托车越野赛等;打造文旅“黄金线路”,形成四大跨境旅游合作区、三大跨境旅游大环线、七条主题线路;2024年4月,“兰亭·雅集”书法主题活动走进中老铁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中华文化在一撇一捺中舒展。
基础设施方面。“一站一景”的站区一体化、景观化建设及站城融合规划;优质餐饮住宿设施;宣传本地文化和普及异域文化的车厢配套软设施(如标识、耗材、音视频作品投放等);获取旅游信息和文化体验的线上线下媒体平台等。老挝段动车组取名“澜沧号”,车体外观是有老挝“国旗之美”的“红、蓝、白”三色,内饰是老挝国花“占芭天香”和老挝织锦“锦绣江山”两种主题,承载了老挝各族人民对“澜沧”王国的共同历史记忆。
资源开发方面。以地域特色为主的如中国宁洱茶文化、墨江双生文化,老挝琅勃拉邦的佛教文化等。其中,要注意文化资源故事化的运用,“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历史和传统,更要讲好民族团结、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故事,如跨境民族的文化融合,铁路沿线云南边陲小镇变成开放高地的中国式现代化缩影,近期首批14名老挝籍火车司机独立值乘等,让“够得着的近邻”拥有“够得着的文化”。2023年4月,中央及云南省市级媒体开展“钢铁丝路好风光”主题宣传,以强大的全媒体宣传声势,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全网话题阅读量达6亿人次,创造了“最广覆盖范围、最大触达规模、最多转播转载、最热互动话题”的传播效果。
总之,中老铁路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典范,依托中老铁路讲好民心相通的故事,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有利于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汇聚起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精神力量,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本文系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共生视角下推动构建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12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