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芒市菲氏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提升栖息地周边社区保护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公益组织作用,探索林草行政部门与院校专家合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生态文明理论实践新机制,经芒市林业和草原局与西南林业大学尹仑教授的协商,2024年8月8日,芒市尹仑专家工作站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林业和草原局王公场森林资源管护站正式成立。
芒市尹仑专家工作站团队 芒市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菲氏叶猴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山脉,分布区域为中国和缅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是国内菲氏叶猴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菲氏叶猴栖息地位于芒市东面,距芒市城区约20km,地跨芒市镇、轩岗乡两个乡镇,北与龙陵县交界。栖息地总体呈狭长状,东西长9144米,南北宽4429米,区内最长距离为9246米。据2018年本底调查发现,区域内有菲氏叶猴5群,约320只,种群密度为19.91只/km2,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种群。其中,芒市镇河心场村分布有2群,分别为45只和93只,轩岗乡水井村分布有3群,分别为96只、53只和32只。
菲氏叶猴 郑山河 摄
近年来,芒市林业和草原局、轩岗乡人民政府、芒市镇人民政府、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多方参与,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进一步开展菲氏叶猴社区保护地建设,芒市菲氏叶猴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2016年,芒市河心场林区及芒杏国有林区发现菲氏叶猴,此后,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芒市林业和草原局协同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对菲氏叶猴的种群、生存现状、栖息地生境等基本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规划工作,联合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和有关专家,组织开展“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研究制定“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总体规划”“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保护管理计划”等。同时,为兼顾菲氏叶猴核心栖息区域社区的发展,在芒市林业和草原局和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汇集多方力量,在菲氏叶猴分布的周边社区启动了“低碳示范村”“自然公园”“生态研学”等项目,共同开展节约林木资源、恢复和保护栖息地、发展可持续生计、提高社区参与保护积极性等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实践经验。
尹仑是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南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生态知识研究”带头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他扎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20余年,持续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国家公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工作,提出了多方参与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基于传统知识的旗舰物种社区保护地模式,并在基层社区开展了实践工作,带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各族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活动中。
菲氏叶猴 郑山河 摄
芒市尹仑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建设多方参与的菲氏叶猴社区保护地机制。
一是根据《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促进形成菲氏叶猴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与各级党委政府、林草等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村组(社区)多方参与的社区保护地共建机制,帮助了解菲氏叶猴的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和社区保护地的情况。二是联合其他机构,对《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五年保护管理计划(2019—2023年)》各项任务落实和指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积极支持芒市林业和草原局编制《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2024—2029年保护管理计划》,为今后5年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展专项研究。联动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组织一批具备巡护监测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专家、科技人员,为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巡护监测员开展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培训,全面提升巡护监测员的业务水平;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研,对目前存在的栖息地内放牧、人工针叶纯林种植、威胁菲氏叶猴繁衍生息因子等进行分析研判,对现有栖息地猴群发展的承载力、栖息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变化等内容进行专项研究监测,进一步细化巡护监测和栖息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为满足菲氏叶猴猴群增长需求,缓解现存人工种植针叶纯林造成栖息地破碎化及食源减少这一突出问题,工作站还将开展人工针叶林替代种植专项示范研究,具体包括杉木替代种植树种选择、种植方案、规模区域等,并依托研究结果,形成栖息地人工针叶林替代种植行动的有效方案。四是聚智聚力,促进菲氏叶猴栖息地生态旅游发展。在提高社区群众经济收入的同时反哺社区保护工作。五是组织开展培训,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文/周成伟 芒市林业和草原局 图/郑山河 周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