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调查研究 >> 正文
【原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助力边疆地区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15:54:1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强边、科技富边、人才兴边”一体推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三者辩证统一,具有独特的本质内涵。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科技作为知识生产的社会行为,人才作为集聚创造能力的社会群体,三者形成互动发展体系。可以说,教育是边疆稳定的基础,科技是边疆发展的动力,人才是边疆建设的主体,三者共同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深层内涵。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云南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教育强边、科技富边、人才兴边”的发展格局,立足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服务和支撑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边疆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治理效能。

  深入推进“教育强边”

  “教育强边”是边疆治理中“软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边境地区稳边固边的长效机制,更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举措。一方面,发展好“国门”基础教育,通过组织青年学生体验边防巡逻、走访界碑界桩、观看升旗仪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深入体验红色文化、缅怀前辈先烈,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推进“国门”基础教育入脑入心,对内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外充分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巩固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智力与文化支撑。另一方面,提升边疆地区国门大学的辐射能力,充分利用边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等,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探索边疆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大力开展大学生爱国固边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科研合作、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积极发展优势学科、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深化边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强边、稳边、固边效能,为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深入推进“科技富边”

  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显著力量,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深入推进“科技富边”,既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撑沿边产业发展的创新方式。一方面,依靠科技支撑边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培育优势产业,全面发挥边疆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在高原生态农作物、绿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做文章,融合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另一方面,聚焦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在边疆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基地。同时推动边疆地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以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努力在边疆地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促使边疆地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深入推进“人才兴边”

  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关键位置,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深入推进“人才兴边”,要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紧扣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充分挖掘国内外优秀人才资源投身边疆建设,为振兴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一方面,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坚决破除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创建更加灵活、开放、实效的人才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努力改善边疆地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妥善解决各类人才落户、住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不断提高人才生活舒适度,切实做到拴心留人,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可以成才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区域内人才流动机制,打造人才集聚平台,鼓励人才在边疆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打通党政人才、专技人才和企管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模块等任职交流机制。同时,充分发掘“新乡贤”等人才队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营造包容的人才发展氛围。最后,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制度,加强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 顾浩 单位:云南大学;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231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2023J005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