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原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15:54:09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樊慧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内容、体系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理论学习同现实问题相脱离、课程思政建设前瞻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但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程同其他课程的深度融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教师“主力军”的深厚底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首先,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增加互动和交流。教师在保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部分,进行备课和课堂授课的设计,以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出课程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理论讲深讲透。同时,教师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和典型事例与国内国外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展体验式教学。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新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故事让精深的“大”理论具象化,提高课程的接受度和启发性。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依托。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理科、工科类等课程中加入伦理道德、价值评判、道德评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境界,让学生更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加入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内容,使课程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丰富拓展。在课堂授课中,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合作、担当、奉献、无畏的精神。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主动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细致、坚毅、求知、创新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力和感召力,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中涵育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评价方式同学生的日常表现相结合,考查学生是否将所学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通过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完善课堂教学奖励机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教师的学术态度,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育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宝库。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完成“育德”和“育人”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课程思政携手,以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每一个大学生。同时,课程思政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国际国内时政要闻和新闻热点,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