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应该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优化专业布局,精准对接新需求。坚持以服务发展急需为基本原则,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和对策,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谋划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快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稳定支持,汇聚名师团队、高端平台等资源,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解决深层次基础理论问题的能力;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围绕前沿学科领域,开设微专业,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培养跨学科融通、多能力兼备的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多元育人开新局。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跨学科培养、校企合作等。未来生产力更多需要的是综合性、高水平的新型人才,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推动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做到理论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设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革故鼎新育英才。强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数字化赋能教学,同时开设与新兴产业和技术相关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以及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帮助学生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多个环节,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有组织地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加强师资建设,荟萃良师塑栋梁。创新引才育才体制机制,加强对高水平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多元化培养,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注重建立差异化、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严格师德考核,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提质促发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完整、多维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公平公正地实施激励、提供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定期调研和改进,以及培养激励文化和领导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通过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定期收集和分析反馈、及时反馈、鼓励教师参与以及跟踪改进效果等来提供持续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强化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清楚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参与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发挥专长、展现才华,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作者 邹霞 李长银 重庆理工大学;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改重点项目“数智赋能:面向产业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 (YJG23204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