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锡元
作者 周煜琨 云南大学
熊锡元(1918—1999年),江西安义人。我国著名的民族理论学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熊锡元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笔耕不辍,学术研究中尽显知行合一、胸怀家国的精神与追求,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至1942年,熊锡元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及云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留云南大学任教。1952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进修。1960年起,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工作,从事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熊锡元历任云南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特征论集》《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等代表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我国民族学界前辈、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在为《民族特征论集》所作的序中,称誉“熊锡元同志就是这几年在民族理论研究方面成就比较显著的一位同行”。
探索开辟新见解 民族理论显锋芒
20世纪60年代初期,熊锡元在滇西南地区德昂寨子的一次调研中,萌发了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兴趣,开始进行深入探索。他发表了民族理论学、宗教学、苏联民族问题及民族文化学等诸多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及参著《历史科学概论》等,其中《民族问题理论基础》初稿完成较早,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于1980年3月编为“云南社会科学论丛之一”,1989年5月,三易其稿后,由民族出版社以《民族理论基础》公开出版,成为我国民族理论学科较早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材。《民族特征论集》收入了熊锡元1982年到1987年发表的论文9篇,该书集中讨论民族特征问题。1990年1月3日《光明日报》第一版专题报道中,将该书列为近十年来民族理论 方面的力作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熊锡元全力投入到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的研究中,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黑龙江民族丛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两个学术概念提出了独到见解。
熊锡元的学术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及有关报刊的瞩目和好评。他的代表作《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发表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民族词典》中,“民族心理素质”这一条解读基本全文引用他提出的概念。1983年,熊锡元另一代表作《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构成要素?》发表,文章对斯大林所作民族定义提出来一些补充,认为应该将风俗习惯共同性列为民族特征之一, 并就风俗习惯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民族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均及时摘介主要观点。1986年,民俗文艺家王文宝将此文收入《中华民俗学论文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学界视为“六十余年间中国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收获成果之一”。他的上述看法还引起了俄罗斯学者的高度关注。1994年12月,熊锡元的学术著作专题论文集《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作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丛书之一”出版。该书对我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春,《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一书中的7篇论文,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全文英译,编为翻译集刊《中国哲学研究》之一种,英文编辑密歇尔的编者引言中强调:“鉴于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我们仍然决定将它们出版……让这些文章引起一个广泛的国际读者群的注意。”
鉴于熊锡元所独具的国际学术影响,1996年、1997年,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及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将熊锡元的传记分别收入了两本名录。
《熊锡元学术文选》也于2014年列入了“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该书高度凝练了熊锡元的学术贡献,共收载论文18篇,分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其他”三大部分,主要论述了民族的形式与发展、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民族经济与文化、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民族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素质等理论问题,其中作者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正 确的理论认识,对民族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术之源在现实 知行合一重国情
熊锡元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相连。《民族理论基础》一书主要论述了民族的历史范畴、民族的概念、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的特征。在“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关系”一章中,他指出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族问题中民族的语言、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宗教信仰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最后,作者论述了中国各民族发展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熊锡元学术文选》将其重要论文集结成书,核心内容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些文章强调,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巨大的凝聚力的“奥秘”,是民族诸特征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 力的持久因素。他认为,研究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不仅是民族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需要,同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认识各民族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
熊锡元关心国内外大事,现实是他学术研究之源,也是他心之寄托。同时,他也通过自身的不懈研究,将学术研究的影响关照到现实中。他与多位学者就民族素质研究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我国民族素质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他撰文《科技与教育不应归类为第三产业》在《光明日报》发表,指出21世纪各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科技、教育对社会经济起着龙头、先行、先导及决定的作用。”科技和教育不能以第三产业泛泛而论,它们的“重要功能与社会作用,绝不亚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应予重视。再一次阐述了先生对于民族素质研究的重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力也深刻体现了熊锡元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
桃李不言自成蹊 继往开来育新生
熊锡元在长期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相促进的理念。一方面,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我国民族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中努力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熊锡元长期为云南大学的本科生、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生讲授“民族理论基础”“民族理论专题”等课程,指导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为云南大学民族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熊锡元在课堂讲授中,坚持自编讲义,不断更新内容,注意结合民族问题实际,介绍学术信息和个人见解,使得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又推动了科研进展。
熊锡元为人为师清白正直,刚正豁达,执着淡泊,谦逊认真,教学工作中则尽显为师者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精神。《云南大学志·第十卷·人物志·人物传》中列有熊锡元条目,高度概括了先生的学术人生。他独到的学术见解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民族学研究及发展做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