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本书
作者 普金山 云南民族大学
谢本书(1936— ),四川邛崃人。历史学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独创云南近代史“一事一著”“一人一传”的历史研究方法,重点对云南近代历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一件大事写一本学术著作;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一个名人写一本学术传记,构建起云南近代史研究整体框架。2020年获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被誉为“云南近代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云南较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
1954年,谢本书以初中学历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后被著名史学家黎澍赞许为“有本事”。1963年、1972年两次借调北京,参加高校教材《历史科学概论》编写、《沙俄侵华史》撰著和《历史研究》的编辑,得以进入中国史学中心,与许多著名史家共事。良好的学术环境,加上坚持不懈地勤奋自学,为他在历史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谢本书一贯认为,“治学者,自学也”“天才者,勤奋也”。他把自己毕生治学经验概括为“严、钻、实、新”。“严”即严格要求自己,“钻”即刻苦钻研,“实”即踏踏实实做学问,“新”即开拓创新。唯一介绍过的写作技巧是“打好基础,捕捉住闪现的思想火花”。
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谢本书早期与山东大学葛懋春教授主编《历史科学概论》,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和抽象比较的角度,阐明史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史学研究的层次与结构,讨论史学价值观与史学方法论,论述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研究史学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趋势及局限。该书于1983年3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大学历史专业指定教材长达19年。
得益于深厚的史学理论基础,谢本书不断努力研究,先后主持、独著或参与的有《杜文秀与李文学起义》《辛亥革命在云南》《护国运动史》《云南抗战争史》《滇军史》《西南军阀史》《西南地方实力派》《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云南爱国主义斗争史》《云南留学史》《云南科技史》《昆明城市史》《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云南旅游文化史》《中共云南地方史若干问题》等。这些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近代史大背景,以云南近代大事件为主要研究的“一事一著”取得了卓越成绩,对云南近代史研究的开拓与推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984年初出版的《护国运动史》,弥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1999年由台湾稻香出版社再版。同为1984年出版的《袁世凯与北洋军阀》,改写了“标准本”的“中华民国史”,1995年台湾克宁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繁体字本。该书首次提出了与北洋军阀相对的西南军阀的概念及特点,领衔主编的三卷本《西南军阀史》,拓宽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领域,推进了西南近代史研究的纵深发展。2005年开始,在云南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中,谢本书提出云南战场的新概念,云南战场由滇南、滇西两个战场组合而成,滇南战场拒敌于国门之外,滇西战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先声。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然,云南战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担当精神。
谢本书抓住“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与表现”这一载体的重要特征,独立完成了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张冲、李根源、艾思奇、李群杰、马矅等云南近代名人的传记。这些人物传记,多为该历史人物的第一部学术传记,形成“一人一传”并与“一事一著”互为补充,弥补了若干薄弱环节。由于人物传记可读性强,受众面广泛,影响面扩大了。1993年出版的《张冲传》,因“持论公允,法度严谨”,生动流畅的文笔让读者“展读关于张冲早年绿林生涯的有关篇章时,颇有一种阅读现代《水浒传》的感觉”。因此,读者们亲切地称谢本书为“传记学 者”。
民国初年,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人更换频繁,而民国时期云南省主要军政领导人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的执政保证了政局的平稳,实现了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谢本书从人物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982年到1990年8年间,先后撰写出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4位人物的学术传记。这是云南近代史的又一种描述方式,构成了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民国时期云南通史,获得“四本人物传,一部民国史”的赞誉。截至目前,《蔡锷传》出版7个版本,《龙云传》出版6个版本。
谢本书通过长期耕耘,践行“学贵自成体系”“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产出大批独树一帜的学术成果,为宣传云南作出积极贡献。到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80种,发表论文600余篇,总字数在千万以上。所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项就达14项之多。他牵头修撰的《云南近代史》,在体例上打破了过去的近代、现代的界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写到1949年云南起义为止,共110年时间。总结出:一是近代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比较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色彩,而反对外国列强的入侵表现得更为突出,云南各族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民族团结颂歌。在这些斗争中,有失 败,也有胜利(至少是局部胜利),但胜利次数之多,在全国同类斗争中是不多见的。二是近代云南基本上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创造了诸多的辉煌。在政治方面,有反袁护国战争和“一二·一运动”,影响了全国;在经济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四条“生命线”,起点都在云南,这一时期随着大批工厂的迁入,成为云南工业生产的“黄金时代”,生产了诸多的“第一”;在军事方面,民初“滇军精锐,冠于全国”,抗战时期滇军为“国之劲旅”;在文化方面,有《大众哲学》《义勇军进行曲》,动员了成千上万人投入革命斗争;在教育方面,有云南陆军讲武堂、西 南联合大学两大名校。该书1993年出版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与后来参与主编的《云南通史(近代部分)》,奠定了云南近代史的研究框架。
此外,谢本书所发表的若干论文,在建构云南近代史研究整体框架的同时,发现云南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作出了突出贡献。辛亥革命时期,以一隅而“冠”于全国;护国战争时期,以一隅而“抗”于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以一隅而“荷”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一隅而“惊”于全国。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的提出,弘扬了云南近代史的光荣业绩,极大地提振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自信。
因早期史学理论打下的基础和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厚积淀,谢本书具有云南近代史研究的宏阔视野。他敏锐抓住“救亡”和“振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一主线,发掘近代云南历史的诸多亮点,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纵观近代云南的历史发展脉络,“救亡”“振兴”贯穿始终,且不论是“救亡”还是“振兴”,历史的重任最终都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为“救亡”和“振兴”找到了出路。谢本书的学术生涯,始终把爱国主义问题放在近代中国“救亡”和“振兴”大背景中。他秉持“史学是爱国心之源泉”,从事近代史研究,必须讲好爱国主义的故事。他曾在《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人们为实现祖国独立统一、繁荣昌盛而奋斗的旗帜。因此,他对云南近代史的研究,注重将“救亡”和“振兴”中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加以凸显,述往事以启示后人。他的重要专著和人物传记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在写作中都有意识地发掘重大事件和传播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云南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列入汇编的“云南爱国主义丛书”之一;主编《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简明读本》,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教育丛书”,曾两次重印,在全国民族地区广泛发行。
“云南虽地处西南一隅,但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谢本书说,“认清云南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对提高云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