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约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独家约稿 >> 正文
【原创】云岭论坛 | 理性看待AI艺术创作风潮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8日 11:27:12  来源: 云南日报

  作者 肖靖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生成的艺术作品也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引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关注,社交平台上,“AI绘画能否取代人类创作者”等话题也屡屡引发热议。

  在AI创作平台上,用户通常只需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文本,人工智能大模型就可以使用它们收集存贮的海量数据,数秒创作出符合用户需求情景的作品。这在普通用户和科技爱好者看来或许很有趣,但却引发了关于作品质量审美、职业道德和作品版权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对艺术家们的工作,乃至艺术本身产生深远影响。部分文艺工作者也认为:“虽然现在网络上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但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缺少‘人的味道’。”现在AI更是将这种大批量机械化的生成推向了极致。

  在笔者看来,现实中用AI创作的很多“作品”,还是会让人有五味杂陈之感。它们要么是千篇一律的“二次元”风格,要么是光鲜亮丽的广告效果图,这些作品似乎已经逐渐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看起来炫目,但缺乏深度和灵魂,无法真正打动人心。当然,作为一个“机器人”,它也只能按照算法逻辑和关键词任务指令生硬地完成任务,追求所谓“炫酷的美感”,而不会去关注美感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将人类的情感和创造性智慧注入其中,让AI成为辅助人类创作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成为人类的主宰,来消解人的创造力和情感。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白“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灵魂在于表达人类情感和智慧,艺术作品应当是源于人类对生活、情感和文化、社会的思考,而非单纯的机械式生成。而AI正是缺乏人类这种深层次“顿悟”式的感知与创造能力,缺乏适宜符号元素的表意能力,只会调用模型库里的既有海量元素和参照模板。艺术创作的作品如果没有思考的痕迹,没有情感,没有“人的味道”,没有创作者的生活和经验、个性和风格,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被称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罗曼菲什说过:“共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们更强大、更仁慈、更明智的全新起点。”人类之所以能成为高级动物,正是在于拥有这种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去与他人感同身受、传递情感。

  互联网时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势必需要融入AI的技术,注入新鲜的元素和创新的思想,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笔者认为,AI创作的作品,同样有可能成为艺术的瑰宝,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处理作品版权问题,在于艺术工作者如何赋予作品独特的人情味和深度,真正让作品触动人心。

  当然,通过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我们也期待未来用AI创作的作品,更能带来颠覆性变化和惊喜,更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给美感不断升维,而不是一味地调用既有的海量元素去拼贴堆砌,而是用更新颖的视角、更新奇的形式、更新鲜的内容和更独特的元素去创造和展现艺术创作的视觉美感,真正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里,既体现时代映射,也拥有个体情绪,既具备创新表达,也不失美学演绎。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