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春桥 云南大学
方国瑜(1903—1983年),字瑞丞,云南丽江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方国瑜一生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是西南边疆研究的开创者,是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研究的奠基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十八,方国瑜出生于丽江市大研镇文治村,儿时体弱多病,3岁始学步,5岁仍走路未稳。曾被寄养在邻近赵姓人家。因不懂汉语,9岁始发蒙读书。192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教育,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为宗旨,积极参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30年春,在钱玄同的鼓励下,方国瑜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同时在两个学校研读,先后师从钱玄同、余嘉锡、马衡、刘复诸先生。陈垣得知方国瑜是边疆民族学生,十分赏识,指导他选修大量史学课程,并从杨树达、梁启超等学者进行治史地之学。1932年夏,北京大学刘半农得知方国瑜是丽江的纳西学士,鼓励他研究纳西象形文字。1934年9月,方国瑜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跟随赵元任、李方桂、梁文先生学习语言学,1935年完成《么些文字汇》初稿,后更名为《纳西象形文字谱》。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的《纳西象形文字谱》,方国瑜被西方学者尊称为“纳西历史语言之父”。
在南京中央研究院近一年时间里,方国瑜纵览南京图书馆藏书,辑录了大量云南地方史料,为其成为云南史学巨擘奠定了基础。时值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英法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南边疆,方国瑜倍感边疆史地之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便立定志向,专攻西南边疆史地之学。1935年,经李根源推荐,方国瑜回到云南参加滇缅界务交涉,到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等民族地区考察,写成的《滇缅边界的菖蒲桶》《滇西边区考察记》等,迄今仍是学习研究民族学、西南边疆史地的必读书目。
1936年9月,经袁嘉谷一再挽留,方国瑜开始在云南大学执教,先后任文史系教授、文史系主任和文法学院院长。1938年以后,方国瑜兼任云南通志馆编审、审定委员、续修委员之职,撰写了“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诸目,为《新纂云南通志》的编纂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年,方国瑜邀约凌纯声等学者编辑出版《西南边疆》杂志,先后刊行18期。1942年,创办了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出版《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农村戏曲史》《明清滇人著述书目》等10余种著作,推进了我国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开展了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早期实践,该研究室成为当时的“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国瑜开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6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4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大学并指示,云南大学历史系应结合地方特点,加强中国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方国瑜立即响应,同年在历史系开设“云南民族史”课程,并编写《云南民族史讲义》,后又开设“云南史籍评论”课程,写成《云南史料目录解题》,接着又开设“彝族史”“白族史”等课程。这些创举,为云南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63年,方国瑜创办了云南民族史研究室,后发展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1984年,出版《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全书3册,百余万字,著录云南史料800多种,对于云南史料的著录、概说,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方国瑜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该书填补了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空白。
1983年12月24日,方国瑜先生在昆明逝世,享年80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云南边疆史地研究和中国民族史研究,无愧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