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记者 苏宇箫 吴清泉
100多年前,一位少年从这里走出,归来时,带回满身书香和万卷文献。100多年后,他的家乡感念滋养致敬圣贤,建起了关于他的纪念馆。新年伊始,趁着方树梅纪念馆刚刚开馆,记者便前往踏访,在方家祠堂、南荔草堂、方树梅故居等地,追寻先贤足迹。
方树梅生于晋宁县鷎睢厂村,又名古梅花村,意为水鸟栖息的地方,今为晋城街道方家营村(以下简称“方村”)。前往方村的路上,地势平坦开阔,连片种植着各类蔬菜,林郁田沃,风清鸟鸣。走进方村,抬头便看到一副“相呼明月问千古,曾共梅花住一邨”的迎宾对联,一个“梅”字,点出了这个村庄蕴藏的深厚底蕴。
方树梅纪念馆主体设在方家村方家祠堂,是一座秀丽方正的两层小院。我们推门而入,仿佛踏入了云南的一条历史曲径中。小院有南、北厢房,前殿入门两侧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方树梅参与整编、纂修的《云南丛书》《新纂云南通志》,这200多册图书,是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省文史研究馆捐赠的,此外还收集了各地作家为纪念方树梅所写的文化读本。拾阶而上是陈列室,以“晋宁方氏·家风家训”“滇南硕儒·方氏人才”“文化先贤·梅文士圈”“爱滇好古·北游搜访”“南荔黄卷·学山遗墨”“梅影书声·笔墨丹青”“泽被桑梓·嘉惠后学”7个章节,详细展示方树梅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在一楼的南厢房是拓片展示、体验区,摆放碑刻和模刻作品的仿品,给访客提供拓片体验活动;北厢房则将方树梅所收藏的一批近代手札装裱整理后进行陈列展示。
细览图文介绍,参观陈列的文物,不禁对方树梅这一生搜集滇贤著述的执着热忱、北游访书的豁达自在、钻研修纂的孜孜不倦而深感敬佩。而在方树梅故居,这种文化泽被后世的观感则更加直观。晋宁方氏家族为耕读世家,治家严谨,方树梅在自撰《年谱》中记载,“母督责甚严,男妇长幼,耕者耕,读者读,织者织,数十人无敢怠惰。”方树梅幼承家学,其曾伯父方梦亭为前清举人,能诗文,其父精通音韵训诂之学,收藏图书颇多。在家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方树梅严以修身,勤学上进,把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纂研究作为终身所爱之事。
家训传家久,家风继世长。方家营村方氏家族在此生活的600余年间,始终传承着“方氏家训十条”。晋城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李雪艳说:“方氏家风有办学校、兴教育、体恤寒士、语言质朴、与时俱进的特点。方树梅继承先辈美德,注重办学,在村内修建藏书3万余卷的学山楼,潜心治学的南荔草堂,其重视教育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后人。”小小村庄人才辈出,在方树梅纪念馆中,还记有方家营村考入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榜名录”。方氏家训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其精神内涵同样也体现在如今的“村规民约”中,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
除了家风底蕴,方树梅的“朋友圈”也是他的精神滋养。记者在展区第3章“文化先贤·梅文士圈”看到列有方树梅同窗挚友的人物介绍,其恩师有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赵藩等,同窗有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周钟岳,近代名士李根源等。挚友是唐继尧、马一浮、向达、熊庆来、楚图南、方国瑜等,正可谓谈笑有鸿儒。
自古文人名士将采风出游、兴至赋诗、合众人诗词为一集视作大雅之事。晋城街道柴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林海告诉记者,方树梅收集的万卷图书,当年便安放在南荔草堂的学山楼,而回到家乡的方先生,也喜欢相约文贤故友同游盘龙山,对此山之历史、刹宇、名僧、榜联等搜访考证,归来后流连唱和,吟诗作赋,两次游历得诗数百首,方树梅将诗作编订成《盘龙两游诗钞》。方氏祠堂北侧的诵芳楼和南荔草堂的学山楼,都是方树梅及朋友朗诗习文的好去处,遥想当年,那高朋满堂、举杯邀月的诗意浪漫,也给这个村庄留下了文化的高光时刻。如今,诵芳楼已经过加固、除漏等基础性修缮,将逐渐恢复曾经“两棵园杉、一棵枇杷、一棵腊梅、一棵桂花、一栋古楼、藤树爬墙”的雅致格局。南荔草堂也正在逐步修缮,当年藏书万卷的文化盛景将一一呈现。
而恢复方村藏书万卷、鸿儒满堂的文化图景,正是当下方村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梦想。李雪艳告诉记者,为修缮方树梅纪念馆,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地方党委政府作出了大量努力,专门成立柴河方家营村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对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克服收集资料、考证史实、修缮设计等重重困难,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方树梅略传》等书籍编纂有序开展,相信文化振兴这“一池活水”,将激荡起方村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