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樊士博 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深刻、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制度、实践、精神、使命四个层面上得出了规律性认识,由此体现的原创性贡献需要加以深刻领悟。
制度上: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党的治国理政,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复兴,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安邦定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有多重存在面相:一是哲学上的意识形态,反映人的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主要表明政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三是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党政治中主导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的多重面相相互交叠,错综交织,必须在复杂场域中系统把握,防止意识形态上的迷失。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正因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中发挥塑造作用,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尤为重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到文化领域,必须牢牢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势下,社会思潮变化多端,意识形态领域的硝烟不息。化解消弭不良社会思潮的危害,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培根铸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指明了根本遵循。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一以贯之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筑牢意识形态堤坝,时刻绷紧维护国家安全之弦。
实践上:提出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文化理路
文化建设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指导。在思想文化的场域里,古今中西之争始终是讨论焦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一个关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阐释,“明体达用”是前提,“体用贯通”是目的。文化道路适合自身与否,需要结合本国传统加以衡量,决不能用西方文化丈量中国实际,在文化思想上走“拿来主义”的偏途。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品格显著表现是提出了“两个结合”创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总体意义,而且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直接意义。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两个结合”创新论断赋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意蕴,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谱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精神上: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提出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后进一步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态度上的自立自强,而且是民族精神品格上的自省自觉。
文化自信不是空中楼阁,日用不觉但须臾不能离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武安天下,文以化成。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对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改变社会生活的世界中,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这个世界上,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最有资本、最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
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落脚到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上,也要落实到各社会群体的个体精神上。所谓“高在细致,成在落实”,便是此理。坚定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条件。从文化与道路的关系来看,要从文化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文化与理论的关系来看,要以党的创新理论结出文化思想成果,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来看,要着力完善和创新各项制度和体制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根本保证。
使命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标识性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样态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停滞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固化的而是创新的,不是观赏的而是实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和实践逻辑。文化的进步,是一个民族最踏实的进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作为使命型政党,文化使命是必不可少的担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个原创性概念以及由此展开的论述,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目标,叙事着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展示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更大贡献的宏伟志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向前发展,理论必须紧紧跟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人民性、开放性、创新性等鲜明特征,是科学研判文化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全面统筹文化繁荣战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