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组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保山市始终坚持把传统习俗、民族特色与国家法律、新时代要求相融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通过推动基层组织保障,实现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上升。
“强化基层+组织保障”,建好干部队伍。一是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组织召开“城市基层党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等会议,培育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持续深化“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主题实践活动,成立“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疫情防控联合党支部”,组建“三户五户联防”“十户联防”组,开展党员常态化义务巡边和志愿服务。研究制定《抓党建促生态环境保护十条措施》,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研究制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实施办法》《保山市年轻干部从严培养管理办法》《保山市市管职级干部管理办法》等,磨炼年轻干部意志,提升能力水平,选派优秀市管职级干部参与重大项目工作。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规范自我管理。一是健全标准促规范。出台《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通知》等文件,厘清村规与法律边界、统筹好村规与村务衔接、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二是多方评议严程序。围绕环境卫生、公共道德、公益事业办理等,因地制宜,通过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征求意见,采取村民会议等方式表决。三是因地制宜明重点。将保山市村寨划分为集镇中心区、民族聚居地、脱贫村、边境村寨等12类重点类型,分门别类、细化指导,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村规民约》入选民政部“全国100篇优秀村规民约”之列。
“区域特色+民风民俗”,强化自我教育。一是聚焦治理陈规陋习。约定倡勤俭、反铺张,让勤俭节约成为共同习惯;约定远离歪风,让歪风邪气、违法犯罪没有滋生土壤。二是聚焦民族交融发展。针对各民族实情,约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保山市26个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强化共同富裕,隆阳区傈僳族移民安置点约定“自力更生靠自己,全家老小看好你”等内容,让村民追求勤劳致富蔚然成风。三是聚焦守边护边强边。强化国门意识,实施“守国门、护边寨、拥军警;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让“为国守门、为国守关”成为沿边群众的共同信念。
“问题导向+精准破题”,优化自我服务。一是互帮互助。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等约定“你有困难我来帮、邻里友爱一家亲”,让互帮互助成为生活风尚。二是共管共治。针对集镇中心区、旅游模范村、传统文化村落等,约定“保护老家,留住乡愁”等,激发群众爱护家乡的活力。三是自强自立。隆阳区摆菜村将“玛瑙挖不得,又掏钱又坐牢”“乱丢垃圾,罚扫村内主干道五天”等内容写入村规,实现了“白天忙生产,傍晚有活动”,昔日的“问题村”脱胎换骨,由后进变先进。龙陵县茄子山村、昌宁县新寨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创新探索+奖惩并举”,促进自我监督。一是创新形式促宣传。推出施甸茨桶村儿歌式、昌宁挖沙村山歌式、腾冲和顺“三字经”等一批特色村规,利用小喇叭、村民会议等与普法宣传相融合,多方位、多层次宣传。二是丰富载体促执行。成立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组织,设立党员村规民约示范岗、监督岗等,党员带头参与、带头执行、带头宣传。三是强化约束促实效。隆阳区洼子田村约定规则,定期开展“善行义举榜”“十星级文明户”评定,实施红榜褒扬、星级挂牌,激发守约光荣感。把遵守村规民约与评先评优挂钩,推动形成遵规守约的高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