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正鼎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临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以“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全市上下合力共创,有521个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省、市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一曲曲“石榴花开艳边疆、颗颗红籽心向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在沧江大地上持续响亮唱响。
建设好美丽家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全省首创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人、物、问题、项目“四张清单”破局开篇,率先开启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做法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入实施了两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破解了边境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难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的决策部署,按照“确定新主题、赋予新内涵、提升新标准、培育新环境”的要求,围绕“美丽中国、绿美云南,醉美临沧”积极探索“党委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爱心捐赠”三条绿美建设路子,举全市之力,高位统筹推进绿美临沧建设。
维护好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四个与共”,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联动,加快美丽村庄、美丽园区、美丽公路、美丽河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以提升旅游产业含金量为重点,打造了沧源司岗里崖画谷、沧源葫芦小镇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4A级旅游风景区,深入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百年以来,面对列强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临沧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涌现了“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戍边壮歌。赓续历史,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建成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个省级研究基地和11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发展,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6项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2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69个特色村寨、28个国家传统村落。《我的乡村》等作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宏仲嘎光》《菩仿》获得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火车开进我家乡》等一批新时代歌曲广为传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活力迸发。
守护好神圣国土,做好“两篇文章”,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创造性地做好临沧“边疆”“民族”两篇文章,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牢牢守住民族领域安全底线,增强边疆治理能力,不断凝聚起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强大合力。提升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得到全面落实;把守护好神圣国土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智慧边境”建设为载体,强化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不断健全,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边境线“看不到、走不到、管不了”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边疆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不断筑牢,涌现出张子权、毕世华等一大批戍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着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