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云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
钟娅琳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硕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目前云南乡村旅游传统模式消费端与供给端在旅游产品价值共创上联系不够紧密,而东部地区已出现了像昆山计家墩这样由艺术家、企业家、学者与当地村民共同打造的乡村生活共创集群的典型案例;藉此,基于价值共创理念,分析云南乡村旅游价值共创的现实条件,探索云南乡村旅游新模式,是打造乡村生活共创样本,助力云南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云南乡村旅游价值共创的现实条件
从政策层面看,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云南省也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云南在2022年将建设16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00个精品示范村和1500个美丽乡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在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振兴,乡村旅游成为重要的产业选择。
从市场需求层面看,亲近自然和乡村旅游成为旅游热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旅游者形成了亲近自然、结交朋友的新旅游消费观。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表明,2020年国庆假期以来,游客平均出游距离及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均有收缩趋势。旅游者旅游偏好倾向于短途游、周边游及乡村游;本地休闲、乡村旅游、“酒店+”和“露营+”等逐渐成为旅游热点选择。据此,大批城市游客到乡村去旅游,无疑为乡村旅游发展价值共创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
从村民素质层面看,边疆民族地区村民旅游创新能力不足。受到地形地势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云南25个少数民族立体分布非常明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山地、多民族和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这些区域乡村旅游普遍发展缓慢,大部分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存在经营方式落后、旅游产品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这也迫切需要招产引智,共创乡村美好生活。
价值共创乡村生活新模式的实践路径
遴选适合价值共创乡村生活的乡村旅游试点。价值共创乡村生活的目标是维持村庄现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引入文旅与乡村融合,形成具有民宿、特色餐饮、自然体验及文创等新业态聚集的,具有乡愁记忆的新乡村生活聚集区。云南可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建设契机,遴选一批乡村振兴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作为试点建设乡村。利用价值共创理念,集思广益、广揽人才、整合各方资源来打造更加符合村民和游客期待的理想家园。
举办乡村旅游发展“一月一讲”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广泛征集村民、游客和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意见建议。一是结合乡村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以月为周期举行乡村建设系列座谈会,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和新技术或者表达对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看法。二是以节日和季节为节点,在线上开展“我的理想村”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分享和征集活动,征集网友对于试点乡村建设的看法。
艺术文化入乡村,增强乡村文化活力。邀请创客、艺术家进驻乡村,结合乡村特色和在地文化,形成系列文创产品;搭建乡村创意集市,吸引一群和试点乡村文化相契合的游客和村民一起,形成集交友、集市和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乡村生活模式。大理的创意集市就打造得比较成功,如柴米多集市,将一群手工艺人、音乐家、美食家、运动达人集结起来,带着自己的文创作品,聚集一起摆摊售卖,丰富的文化交流集市和活动形式与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多样化的社区氛围融合在一起,让大理下鸡邑村成为大理乡村中集文化交流、交友等于一体的创意文化社区。
乡村原住村民与新村民共同打造乡村新生活。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为了促进新村民与原村民共同打造乡村新生活,可以打造乡村新社区,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农耕馆、公共活动区等,可以供新村民与村民交流,利用各自的生活背景,打造出新的乡村生活。例如: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结合乡村特点,建设汤堆综合社区,设置汤堆黑陶非遗空间、藏文化空间、农耕文化空间、饮食空间和体验区,在多主体的碰撞中,既发扬传承了尼西黑陶的工艺,又推出新的藏文化体验,从而形成了新的汤堆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