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春光 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云南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特殊的地震构造背景和极高的地震灾害风险,未雨绸缪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和备震工作,是提升云南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
云南地震灾害概况
云南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级大、震源浅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云南地区地震灾害特别严重。自1992年云南省地震局产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以来,5级及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共1325人,受伤4543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69亿。
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地震是群灾之首,具有突发性、影响广、破坏重的特点。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仍然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难以做到“震前打个招呼”,地震预报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地震灾害预防工作是目前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现实的途径。
近年来,云南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全面建成并提供服务,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强震的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农房抗震改造等,广大农村的农房抗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云南省的防震减灾整体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还不强。基于复杂的地震构造背景,云南地震多发,震灾风险不言而喻。但因近年来云南中强地震少有发生,全社会的地震灾害风险意识出现弱化现象,对地震灾害威胁的警惕性有所放松,防震减灾意识有所弱化。二是地震灾害风险底数还不清。全省范围内活动地震断层的探测工作覆盖面小,地震风险底数不清;全省行政区域内建筑物与构筑物、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设施等承灾体基础数据未全面掌握,地震地质灾害多发且隐患点基础数据动态更新不够,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三是地震灾害防范应对的协同不够。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常态化更新难度大,影响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和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四是地震部门的地震应急服务能力还不足。云南多年未发生6.8级以上强震,大地震的应急现场工作经验积累不足;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技术储备不够,工作队员青黄不接,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震情灾情需要;对地震地质灾害和区域重点风险隐患评估分析的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五是基层防震减灾基础较薄弱。州(市)、县级地震部门队伍规模小、专业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普遍力量较弱,履行职责能力不足;广大乡村农民对农房的抗震设防意识不强,农村群众的震后应急组织、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地震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风险较高。
提升云南地震灾害防范能力的措施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将风险普查成果充分运用到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响应服务。实施地震危险性区划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服务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和既有工程风险防治。开展地震危险性区划,为国土空间规划、防灾规划、工程选址提供依据。开展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产出多尺度、多精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成果,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风险治理提供依据。开展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抗震隐患识别评估,给出建构筑物的隐患等级,为开展抗震鉴定、加固改造提供参考。
加强地震灾害应对准备。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筹、协同作用,常态化开展地震灾害防范准备工作检查督查,推动各级政府担起防震减灾救灾属地责任。在全面摸清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底数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常态化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机制,编制地震灾害损失精细化预评估标准,开展地震灾害损失精细化预评估,推动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业务化,明确致灾关键影响因素,提出防灾备灾、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和重点隐患防治对策建议,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积极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提供城市地震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服务,为城市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震减灾救灾工作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数据库更新。围绕制约地震灾害防范的关键核心问题,争取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着力解决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难点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推进震灾防御移动端服务产品研发,不断丰富服务载体。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强化地震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拓展专业化定制服务,满足城市规划、教育、交通、水利水电、通信、能源或特殊领域的设计与选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等的个性化地震安全需求。围绕重大震情,构建面向党委、政府提供震前综合防御、震时应急响应、震后快速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活动、重点时段、国防安全等提供地震背景、应急处置措施、舆情监控等地震安全信息与技术保障专项服务。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