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琨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明确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结合世情国情粮情新变化、把握未来食物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树立大食物观的战略考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的殷殷嘱托,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既向耕地要粮食,又向整个国土空间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不断夯实高原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树立大食物观是党中央作出的科学决策
树立大食物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全球粮食供应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
树立大食物观是更好满足人民健康消费的现实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明确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大食物观,顺应“大健康”时代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保障食物品种丰富与数量供给的基础上,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供给,推动民众食品消费结构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生态化的膳食新需求。
树立大食物观拓展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方向路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牢牢端稳饭碗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树立大食物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平衡的大食物体系,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充分彰显特色中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
在“稳”字上不松劲。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水稻、玉米、麦类、马铃薯和杂粮等粮食作物上,做到稳面积、攻单产、优品质、增产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确保高原粮仓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认真贯彻粮食安全责任制,扛起产销平衡区责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进杂交水稻“上山”旱种增加口粮供给,推动冬马铃薯、鲜食玉米“下山”增量增效。积极充实“绿色粮库”,实施“藏粮于林”行动,开发油料用品、生态产品、绿色食品,丰富产品供给。
在“特”字上做文章。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聚焦茶叶、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各地产业选择,坚持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咖则咖、宜药则药、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菌则菌。突出多样性资源优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明确各特色产业目标定位、区域布局、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多样性农业发展,让云南多样性农业为丰富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字上下功夫。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最大差别就是科技含量的不同,多样性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坚持用改革思维、创新办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破解种业、装备、技术等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力争在主导品种选育、规模化良种繁育、特色优势品种推广、绿色生态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谋求突破。创制一批核心种质资源,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种业企业。以“数字农业”场景应用为引领,高质量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基地。
在“质”字上求突破。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新需求,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从重产量向产量、品质、生态并重转变。通过建基地、育良种、强加工、立标准、拓市场等举措,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产能,做大规模,做出特色,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云南绿色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在“效”字上出实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省区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多样性产业发展能力。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将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农业的重要类型来发展,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支撑设施农业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多样性农业资源利用率。通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