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高人民美好生活品质,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更加明确、系统、科学、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党的二十大在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上呈现出新变化。
人民立场更加鲜明。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总体方向,党的二十大在社会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完善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新目标新任务,充分体现了“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
目标要求更加提升。党的二十大把社会建设纳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战略,把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之中,更加强调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出发,对社会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作出新定位新部署。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任务相对应,党的二十大在始终坚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在社会建设目标要求上,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升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提升到“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教育地位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大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的战略高度,把教育优先发展从民生领域调整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布局中去,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地位,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布局。教育事业发展从民生保障的“优先发展”地位上升到推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地位,在目标定位上,不仅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立足点和着力点,而且要聚焦“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和“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战略目标,努力“建设学习型大国”,把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
基层建设更加突出。党的二十大着眼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目标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要求,明确提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加强调提高基层民生建设水平和基层治理的精准性,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面向基层的具体措施。同时,立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新目标,强调“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提出“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基层治理新要求。面向新征程、立足新阶段,“大抓基层”的导向更鲜明、要求更明确、任务更具体。
国家安全更加彰显。党的二十大对国家安全战略作出新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从战略布局来看,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党的二十大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上升到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基点,并将公共安全治理、社会治理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中去,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突出了维护、巩固和塑造国家安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
因此,在推进新征程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首先要把人民装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用情用心用力;其次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战略基点上深刻认识新征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的实质内涵和实践原则,以高质量社会建设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基础;最后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区位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加强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切实将教育发展、基层建设和国家安全的新战略新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