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熙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我们必须通过深刻领会、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全面实现目标任务作为路径引领
扎实有序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已经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等,明确了到2050年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必须深刻把握这些战略安排,以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政治定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补齐短板弱项。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坚持典型引领。要注重典型引路法,努力培养和选树云南省的典型。借鉴用好浙江省等发达地区走在前列的经验做法,推动实施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建设。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
强化动态监测。坚持线上线下网络化多重覆盖,主动找政府与政府主动找双向发力,集中大排查与常态化走访互为补充,加强对农村常住人口的动态监测,精准锁定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强化有效帮扶。强化帮扶的及时性,简化工作流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帮扶的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强化帮扶的系统性,注重工作的前瞻思考,把握工作主动权。
强化政策衔接。要善于通过政策举措的统筹和支撑来推进工作。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退,确保政策持续发力。抓好监测对象之间的政策衔接,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拿出管用措施。
把群众增收这条主线作为根本措施
规模经营,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链条延伸,融合发展。以种植养殖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以现代服务业为牵引增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让群众在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实现增收。
品牌打造,提升实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有机认证、名牌名品创建、龙头企业培育等奖补机制,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和管理。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竞争力。
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载体
规划引领,解决“建设什么”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做好乡村规划,确保既符合村民实际需要,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下坚持一村一规划,保持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将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科学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行动规范,解决“怎么建设”的问题。实施乡村建设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干一件成一件。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在规划、设计、建设上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统筹推进,解决“建成什么”的问题。在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改进乡村治理,让农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抓好模式载体创新,加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推广应用。
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深化“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用末端成效体现和检验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夯实基础。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注重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要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将扶贫资产管理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团结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群众主体。要坚持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健全和深化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