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甜甜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高校思政课中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要元素和资源,讲深、讲透、讲活“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是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诠释党和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战略决心的良好途径。
坚持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讲深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第五节,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的认知,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引申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纳出良好生态环境的普惠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内容,可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实践观,强调人化自然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史为纲,可着重依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学思践悟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五章关于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的内容,结合遵守社会公德和锤炼个人品德,可适度发掘和融入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生态元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建绿色低碳美丽家园。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讲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论断。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讲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之间的统一关系。从时间跨度来讲,不同时期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任务和目标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空间范围来讲,美丽中国的建设依托美丽校园、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等多种形式载体;从供求关系来看,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对同一生态产品的利益诉求趋向不同。因此,讲透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应择取不同形式载体作为有效案例,从历史衍变和发展现状、自然和社会发展要素、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元化分析,深刻剖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最佳方案。
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活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态元素的发掘与应用,须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用好绿色资源,讲活绿色故事。第一,加强生态理念宣传教育。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重大节日,通过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方式宣传环保理念。第二,实施生态文明体验教育。依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议题,深入工矿企业、农村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更为直观强烈的感受。第三,形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充分发掘和应用思政课中的生态元素,离不开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社会大课堂的浸润和协同,教师在思政小课堂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进行理论阐释、案例分析、节奏把控、语言表达和师生互动,打造生态理论和实践资源共建共享共融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
【本文系教育部思政专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21SZK10676002)和2022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