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街头由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郁川设计制作的《忠勇义象》浮雕
杨增外 文/图 马龙区委农办、农业农村局
明代天启年间,马龙州(今曲靖市马龙区)发生了大象参加平定地方战乱的壮举,可算一桩旷世奇闻。
万历年间,奢安之乱横扫川黔,西南大地狼烟四起。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土司安效良纠集水西、古蔺两股地方势力再掀战乱。五月,水西土酋军队数万人抵沾益、占曲靖,抢掠民众财物,一路烧杀到马龙。
面对严峻的战乱形势,时任云南巡抚闵洪学一面表奏朝廷,一面令布政使谢存仁、副总兵袁善、参将尹启易及本地土司等,率兵数万抵达马龙平定战乱。
初始,水西军人数众多,明军势单力薄,局势危急。在此关键时刻,景东傣族陶氏知府受命率精兵千人及训练有素的7头战象,日夜兼程赶到马龙,支援平定战乱。两军会师后,陶土司按照7头战象各自的体形,分别给它们披上铠甲,又在战象的两根长牙前端捆绑锋利的剑刃,剑刃能随象牙前后左右自如挥动。7头战象聚在一起,像一座环立的小山,阔步向前如土山滚动。
战斗开始,陶土司指挥气宇轩昂的大象走在各路军队的前面,迎战汹汹而来的水西军。象队作前锋,加之陶土司的上千精兵参战,明军士气大振。
双方在马龙南面的松子山至北面的轿子山一带约8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激烈厮杀。据《滇游记》及《滇黔游记》等史载:战斗开始时,大象按照周密制定的突袭策略,白天潜伏山涧,日暮月黑风高,7头大象以鼻吸泥水数斛,突然发起攻击,咆哮跳跃,直抵水西军战垒鼻喷泥水,并卷一人掷空坠死,其他人不知有如天降的是何庞然大物,因此惧怕而自相践踏。战象乘势分队奋勇向前,挺起矛一样的长牙,配合着利刃,威风凛凛冲向水西军阵地,真有撼山崩地、摧枯拉朽、所向无敌之势。水西军中有的被象鼻卷起抛向空中,有的被尖利的象牙和绑着的剑刃刺穿,有的被圆柱似的象腿踢翻、踩踏……
明军鼓角齐鸣,乘势冲锋,喊杀声震天动地,水西军慌不择路,溃不成军。此时,安效良咬牙切齿,下令放射毒箭。一头冲在最前面的战象中箭,剧烈疼痛使它怒性奔发,在阵中横冲直撞,巨身所至,势不可挡……
经过五天的激烈厮杀,明军在轿子山的南面打败了进入马龙的水西军,全胜凯旋。再看这7头战象,其中一头战象,身上所中毒箭密密麻麻,取下的毒箭有一箩筐,射入皮肉的毒液渗进了大象内体,这头大象坚持了三天不幸毒发而亡。另6头大象,虽也不同程度中箭,但总算幸免于难。
马龙主政者告知全州各界,择黄道吉日,把阵亡的这头战象隆重下葬在马龙州城北面,令石匠刻石立碑,传诵其功。天启七年(1627年),墓碑落成,碑正中题写“义勇全城忠烈神象之冢”,两侧碑文铭刻了战象的不朽功绩。
明代马龙人杜其渐,写了《义象传》,说这头身中毒箭仍然“争先陷阵,死无二志”的大象,就是著名勇士孟贲、夏育也会“遇之其丧胆”,“熊虎当之亡其魂”。“论其威,则项羽之破章邯也;论其烈,则赵云之战汉水也;论其功,则信陵之救邯郸也;论其死,则张巡之睢阳也。”杜其渐认为这头大象是正义的化身,其功绩足以流芳百世。
明崇祯四年(1631年),到云南任巡抚的王伉途经马龙,专程到义象墓地凭吊,感慨不已写下四首绝句,称赞“分明物亦凛王征,一代关河九死争”,命令在象冢前建造牌坊,匾额题写“忠勇义象之坊”。进入清代,还有不少人前往拜谒义象墓,写下了《义象歌》《象冢铭》《马龙州义象冢》等诗文。
如今,明末建成的义象冢及牌坊已经不存,但忠勇义象的故事和精神,仍在马龙大地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