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党政要闻 >> 正文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3日 19:31:43  来源: 云南日报

  大理州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殷殷嘱托,守护玉洱银苍——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云南日报记者 秦蒙琳

  阳春三月,苍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尚未消融,山脚下的古生村已掩映在千亩油菜花海的灿烂金黄中。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考察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7年的时间悄然流逝,书写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大青石巍然伫立在古生村海滨,环洱海周边建起了环湖截污管网和让洱海自由呼吸的生态屏障,洱海水也一年比一年更加清澈透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嘱托,大理正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奋力奔跑。

  保护洱海 全民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来的那年我47岁,今年我54岁。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年抱在怀里与总书记合影的小孙子也成长为古生完小的一名小学生。”说起7年来的变化,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娓娓道来。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亲临李德昌家,在庭院中与李德昌一家和当地村民亲切交谈,留下了“记得住乡愁”的经典语录。7年过去了,李德昌家居住的白族民居庭院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唯一的变化,是主楼一侧的猪圈被翻盖成了两层楼的新房子。

  “我们家这个位置,距离洱海不到100米。为了避免污水流入洱海,猪圈房已闲置了几年。前两年我们翻盖了一下,一楼大厅用来销售当地特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照片。”李德昌说,“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以后,每天都有人慕名来到家里参观。2016年,最多的一天来了4000余人,平时每天也有2000至3000人。这7年来,我们家就是白族文化的一个宣传服务站、洱海保护的宣传窗口,我们全家人都是义务宣传员,从来不收一分钱。”

  古生村是一个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白族传统古村落,民居沿洱海而建,从南至北蜿蜒展开。村中心有300多年树龄的大青树,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凤鸣桥,清代的古戏台、龙王庙等文物古迹。走在村间的青石板道路上,民居古朴,街巷整洁,溪水环绕,绿树成荫。饱经沧桑的古戏台依偎在枝繁叶茂的大青树旁,仿佛有人穿越时空在吟唱。

  “2015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先后整合资金7000多万元,完成了古生村村庄道路改造、路灯安装,村村通广播、人饮管道,‘三线’入地、截污管网、古迹修复、民居风貌整治、湿地景观公园等一大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净化洱海水质、吸引候鸟栖息、美化优化环境等功能,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以后,老百姓全民参与、保护洱海的素质越来越高。全村1220亩土地已全部流转,由两家大公司进行油菜和水稻生态种植。村里已发展起两家客栈、五六家餐饮,乡村旅游正在兴起。”

  从古生村穿村而过的阳溪,是洱海流域治理综合示范河流、洱海入湖河道综合生态化改造示范、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化处理示范和海西河流景观游憩工程示范河流。经过河堤生态化修复,河底清淤及生态修复,沿河农田低污染水处理,生态景观廊道及景观游憩道路、文化广场、入湖口湿地恢复等工程修复,已成为古生村最亮丽的景观河。

  人退湖进 绿色发展

  古生村海滨,随着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的建设,曾经的洱海环海西路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齐全的慢行步道、自行车道和高低错落的沙滩、湿地、坡地、草坪、灌木林,恢复了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

  走在村边的洱海生态廊道上,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洱海,一边是水墨画装饰的青瓦白墙民居院落,远处白雪皑皑的苍山隐没在淡淡的晨雾中,犹如一幅绝美的天然画卷。

  7年来,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绿色革命“七大行动”的推进实施,19座污水处理厂、4660多公里环湖截污管网建成投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全线贯通,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长制扎实推进,林长制全面推行,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连续多年实现7个月Ⅱ类水质,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并对大理发展和洱海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抚仙湖、泸沽湖保持Ⅰ类水质,洱海、阳宗海、滇池草海水质为Ⅲ类,滇池外海水质提升为Ⅳ类,程海水质稳定保持Ⅳ类(pH值、氟化物除外),实现了水质保护稳中向好的目标;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水质为Ⅴ类,湖体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好转。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

  良好生态是大理最大的底气和优势,生态廊道和洱海水质代表了大理的“最美颜值”,大理州将坚持保护第一、绿色优先,持续推进绿色革命,守护好大理的绿水青山,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