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理轩学习小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正文
努力做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2日 10:21:45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执笔:杨东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青春力量,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立志成为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

  一、坚决做到“方向明”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一百多年前,一批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新青年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青年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青年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为中国青年指明了实现理想的正确方向。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当时刻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中的“一员”,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想抱负,必须首先在方向问题上做一个明白人: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意味着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以自身扎实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始终不忘“主义真”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催生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之前写下的豪言壮语,它表现出了青年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今天,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次次伟大飞跃用事实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永不过时的科学理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类主义学说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之下,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到学习、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就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唯有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做到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力求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避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学习研究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走到人民中去,努力做出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实践、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将其束之于思想的高阁,而是应当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从事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以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简单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善于从当下生动的社会实践出发,结合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三、不懈追求“学问高”

  时代是思想之母,回应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活力所在。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哲学社会科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同样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更大作用。

  与老一辈专家学者相比,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享受的物质发展环境更加优越,获得的精神成长空间也更加富足。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便捷,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见识阅历也更加丰富。时代成就青年,青年造就时代。在享受时代所赋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广大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自觉磨炼本领,不断增长才干,立志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以“高学问”回应时代的“高要求”。

  要成为“学问高”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广纳博收的宽阔胸襟。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不系统考察历史上其他各个时代的思想先声,便不能立于人类思想智慧的高处,便不可能发出新时代中国的思想先声。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避免仅仅满足于当下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善于研究借鉴一切有益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避免对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

  要成为“学问高”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伟大的社会变革,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敢于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与此同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积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四、永远保持“德行正”

  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始终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抱负,同时也把修身视作实现其理想抱负的必要前提。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用高尚的风骨和气节承载了民族精神的精华,用鲜血和生命追逐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为推动改革开放从全面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展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能自觉做到心怀崇高使命,担道义、守良心,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也逐渐影响到科研学风,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内的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尤其是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他们大部分正处于事业发展的起步期、成长期,普遍面临着来自“帽子”、薪酬、生活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此情形下,有的青年科研人员滋生出了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为了尽快发表文章,专门挑选一些“短平快”的选题,缺乏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与思考。有的青年科研人员更是径直违背学术道德与规范,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些行为都严重淡化、弱化了学术的道义价值,直接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泡沫化、空洞化、私利化,破坏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群体形象,对整个国家的科研事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士不可以不弘毅。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不仅要依靠国家出台的硬措施,更有赖于科研工作者自觉端正品行。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秉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严谨治学态度,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唯有如此,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有可能做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学术研究精品。除此之外,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当有“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精神,要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要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唯有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永远保持良好的德行,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有可能以其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成就自我。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